選片指南紀錄

#女影31|選片指南文字紀錄(上)

2024女影_選片指南文字紀錄   時間|2023年9月18日 地點|台北光點台北 講師| 女性影展選片人陳慧穎、謝以萱、卓庭伍 客座單元選片人陳俊蓉         主題「空隙  Spacing」概念分享 靈感來源於空白鍵,「Spacing」亦是編輯手法的應用,可自主思考、決定空白的應用。藉此回應近年周遭社會的狀態,透過空隙的想像,撐開與延伸討論空間。   開幕片:風格迥異的雙開幕片,皆來自年輕創作者   1489:來自亞美尼亞的年輕導演作品,背景是2020年的納卡戰爭。納卡區位於亞塞拜然境內,國際大多承認納卡區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但當地居民主要是亞美尼亞裔,因此造成紛爭。因亞塞拜爾與亞美尼亞爆發衝突,導演的親生弟弟在退伍前被派往前線而失去音訊,於是她拿起手機開始拍攝。導演曾表示,她從沒想過這會成為一部片,她只是在等弟弟回家。沒想到本片不只記錄下尋找的過程,更捕捉下她跟家人焦急等待、互相扶持的狀態。藉由拍攝本片,導演希望能陪伴有同樣經歷戰爭的家庭。非常私密、個人,令人揪心,同時也是對於戰爭最直接的控訴。   納米比亞沙漠直播中:山中瑤子的第二部長片作品。非常適合日本影癡,尤其是想尋找一些新意的觀眾。女主角河合優實演活了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當代女性角色,體現覺得自己與周遭社會處處格格不入的Z世代,精準展現這個世代的性格與節奏;喜歡深田晃司、濱口竜介的作品也不要錯過,這部作品會讓人聯想到比較早期的深田晃司、濱口竜介的作品,山中瑤子對於那種小奸小惡的人性暗面、人際之間相處的疏離與和諧的捕捉非常精準細膩,但沒有像深田晃司那樣冰冷,色調上則趨近濱口竜介早期作品如《暗湧情事》。整部片由女主角視角出發,向外輻射出人際關係,然類似像這部片如此聚焦在女主角身上,且專注在呈現其心境變化的並不多。當初看到時很驚喜,跟許多公式化日本電影非常不一樣,呈現非常活在當下的狀態,如同類拍給同類看的片,奇怪少女拍給奇怪少女的片!導演像是天賦型的導演,在一個月內完成劇本,15天內拍完,無論是劇本的生成、拍片的方式也集結劇組,講出屬於自己世代的故事,具有挑釁意味的電影。導演會來,千萬別錯過!   幻化為真的酷異旅程:有很多表演性或銀幕的酷兒形象   暴力蜜桃調教中:以暴力蜜桃(Peaches)為主軸的音樂紀錄片,熱愛電子龐克搖滾的影迷不能錯過。本片跟拍暴力蜜桃的樂團巡迴,透過蜜桃過往經典表演與演唱會,展現這二、三十年來暴力蜜桃如何以大膽張狂的舞台演出,呈現身體自主的力量。她對於性權、墮胎權、酷兒權益的始終捍衛,以及視覺效果非常強烈的表演風格,皆在本片有很好的展現。舞台魅力驚人,當年驚世駭俗的表演放到今日時空來看還是非常前衛。   唱爆女子監獄:以當代監獄為主題,導演與曾經的女子監獄受刑人一起共同創作,譜出監獄歌舞片。裡面角色皆曾經在監獄服過刑,導演與出獄後的他們一起合作構思劇本、歌詞、音樂,全片自然生動,每個角色都很討喜。主角是一位乍看有點傻氣的女孩,在監獄與一群背景際遇皆不同的獄友和典獄長相遇。具有通俗的故事,關於友情、愛情,彼此之間的勾心鬥角和共患難,交織劇情紀錄,但主角個性都不典型,用客觀視角來看很可能都不會是任何一部電影的主角,但是在這部片裡每個人都可以是魅力十足、充滿活力的主角。導演很擅長為每個平凡的小人物找出他們的故事,有點憂傷卻又歡樂,讓人看了又哭又笑。   小丑萬萬歲:滿瘋的電影。導演自編自導自演,《蝙蝠俠》對於導演來說是一個性別啟蒙的開端,而這部片也是由自傳性題材發展而成,全片改編自導演親身經歷。導演在片中扮演一位跨性別Joker,夢想成為一位喜劇演員,但喜劇在高譚市又是一個非法狀態。整部片很鬧、充滿黑色幽默,並融合許多導演自身經驗,用非常調侃的方式來表達一位跨性別女性身份如何為邁向喜劇演員之路努力,帶領大家走過童年、戀愛,直到肯認自己是跨性別女性的身分。風格翻玩漫威宇宙,看似瘋狂凌亂,卻又暗黑精準、體現DIY叛逆龐克的精神,且不會有一分一秒會讓你覺得無聊。   藍色旅程:記錄一位土耳其演員性別轉換的過程。其中可看到親友的支持,然而本片更讓觀眾看到一位演員在公眾眼光下、面對大眾輿論及網路獵巫的殘酷現實。台灣才剛通過兩岸同性伴侶在第三地結婚後也可在台灣登記結婚,這部片也同樣觸及法律與社會共識之間的鴻溝如何跨越的現實面向。主角很帥也是一大看點!   致我們的夜晚:葡萄牙語的原片名源於巴西殿堂級歌手Milton Nascimento七〇年代的經典歌曲〈Tudo O Que Você Podia Ser〉,英文直翻是「Everything You Could Be」,很夢幻和溫柔的歌,很像要跟走在路上,或是即將要啟程的人說,我知道你可能曾經經歷過不好的事情,你的夢想或許曾經破碎、懷有恐懼,但我知道你會找到勇氣,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即便不會,也比什麼都沒有經歷過好。歌曲調性如同本片,聚焦在一群酷兒好姐妹的日常,溫柔而自在。對於任何正處在一個「中間」、對未來充滿不太確定性階段的人,很推薦來看這部片。情緒淡淡的卻很能療癒人心,也能給予力量。   縫隙中的迴響:在歷史上容易被埋沒的事件、日常容易被忽略的一角,再被重新述說   阿提卡梅克的太陽:呼應兩年前的焦點影人單元,引介加拿大籍原住民族導演艾拉妮斯.奧柏莎溫(Alanis Obomsawin),當時透過片單討論了許多北美原住民族的現代處境。這部片則是改編自加拿大原住民族身處系統性歧視的真實悲劇:魁北克有五位阿提卡梅克青年被發現死於一台掉入湖中的車子,整起事件有兩位白人生還,五位原住民族青年卻死因不明。導演在前製耗費大量時間訪談、調查,並找來部落族人演出。片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有一位族人在面對親人死得不明不白時,說「我不希望我們失去這麼多心愛的人,但這個世界依然故我,毫無反應也沒有人知道。還沒有被記得就被淡忘。」這部片最動人之處,不只是導演試圖還原族人如何面對死亡,面對權力不對等,同時也努力讓他們的經驗被外部人知道,且是用飽滿、感傷的電影語言去傳遞,非常有力道。關於傳統的信仰跟文化怎麼藉由悲傷去轉化的療癒力量。   尋找瑪菲法:很難得來自古巴的作品。非典型音樂紀錄片,透過尋找一位打擊樂手人物瑪菲法、尋找答案的過程,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有點像公路電影。這部片最有趣的部分在於導演自身很特殊的經驗,這特殊的經驗導致本片呈現採用非常大膽且實驗的手法。很訴諸感官的作品,非常適合在大銀幕觀賞體驗。   隱形的聲影:拍攝一群隱身在城市裡的人。透過黑白影像描述墨西哥城裡面各個公共空間裡面勞動的清潔女工,記錄下他們工作的身影,闡述他們的日常勞動,甚至是被剝削的種種。聲音設計相當到位,且看了這部片更對這群女性感到由衷敬佩。   戰鬥的拳力:非常重要的運動紀錄片,尤其對應到台灣女子拳擊有如此出色的表現,希望大家可以延伸關注到女性拳擊運動的發展。本片聚焦幾位美國女性拳擊先驅者的故事,她們在歷史上是被抹去、位處邊緣的。本片結合珍貴訪談與歷史畫面,可以看到這些具有天賦的女性是如何身處在性別不友善且一向被認定為男性專屬的運動場域中,而這些女性們同時也承受當時社會、家庭、種族加諸的框架。本片便呈現了這群女性先驅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相當難得。   轉動塵封的歷史:朴壽南的作品曾在當代敘事影展、CNEX 放映過,分別是《命果報:沖繩戰役》、《玉碎拾遺:石垣島的歷史證言》。日籍韓裔導演朴壽南長期在日本進行非常草根性、獨立製作的紀錄片拍攝,透過在沖繩參戰的韓籍軍人、慰安婦,以及廣島原爆倖存者的證言,揭露一段段歷史真相。這部是由朴壽南和她女兒朴麻衣共同執導,並且女兒也擔當掃描、數位化16mm膠卷的重要工作,可說濃縮了母女之間互相扶持,甚至是傳承的狀態,也體現女性創作者在獨立製片的工作情況下如何展開記錄、保存、放映等,以及記錄如何成為游擊式的倡議行動。搭配放映她的首部紀錄片《另一種廣島:韓裔原爆倖存者實錄》。 另一種廣島:韓裔原爆倖存者實錄: 廣島原爆受害者中有一定數量的在日朝鮮人,然而他們卻經常不被公開承認,或遭到漠視,這也呈現了在日韓裔的集體困境。朴壽南與被攝者間的關係非常令人動容。看了衝擊度很大的一部片。 客座單元 成為自己──作為反抗的形式:   客座選片人:女影一直以來都很注重個體的敘事,很榮幸能有機會策劃青少年片單。似乎比較缺乏青少年的邊緣角度去看世界的契機,透過這片單希望藉此打開女影跟青少年角度的接軌。這個單元的策劃深受bell hooks的邊緣性概念所啟發,邊緣反而能夠看到不同的風景,進而去反抗社會希望你長成的樣子。透過這片單也希望讓大家可以看到個人故事的力量,每個邊緣都具有創造力,去抵抗社會上的條條框框。請大家試著想著一位朋友,看看有沒有適合的片可以邀請他一起來看看。 失控十八歲:土耳其裔德籍移民二代少女的故事,講述女孩因一件意外而被迫展開逃亡, 卻發生一連串不在原本設想的狀態。雖然這個女孩因身分關係在德國是非常邊緣的狀態,卻也拼命掙扎,不想去符合社會的任何想像。而就在這樣掙扎的過程中,也慢慢用自己的方式找到歸屬感、抵抗社會的不公。   青春謊言之旅:來自波士尼亞,呈現更複雜的國族歷史。改編自波士尼亞的真實社會事件,有七名女學生在學校旅行中懷孕,這些女孩受到社會各方的批判和羞辱,但事實上沒有一個討論是去思考女孩的角度又是怎麼想的。本片便是從這個角度出發,關於一個無心謊言為何會釀成女孩被同儕排擠的下場,亦透過挑戰社會如何壓迫青少年情慾的面向,找尋女孩真實的聲音。很難得是透過女性角色說出關於性的謊言的角度,帶出整體社會風氣的態度與問題。   我們的青春天堂:一次讓大家看到三個女孩的成長故事,從三姊妹的視角來看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這部片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大人」,印象中也沒有看到任何男性在裡面,呈現有點無政府的狀態。當社福單位終於介入,他們又該如何面對?用很有活力的方式帶領我們看到女性成長的課題。   成為自己短片輯 比基尼大作戰:小女孩質問家長為何自己要穿比基尼,而同年紀的男孩卻不用穿?女孩用自己的方式對抗這些既定陳規,很可愛且有意思。呈現女性身體意識,以及社會如何對女性身體控制等問題。   空手防衛:導演在重視兒童權利狀態下,直面兒童受到騷擾的問題。透過精緻的聲音設計來進入一位聽障女孩的內心世界,如何在歷經世界的崩壞後重拾勇敢。   舞影追光:一位伊朗少女在英國社會追夢的故事,卻不獲原生家庭所支持,主角要如何在家裡期望與自身追求中拉扯。 搬家行動守則:回應伊朗的頭巾革命,導演選擇把革命帶進家裏,在家中父老聚集的場合,選擇不戴頭巾前往。不僅挑戰社會規範,更挑戰家裡人的信仰。藉由上述故事,也是在說,不要讓邊緣被限制了,而是可以成為對話的契機。   購票連結:https://reurl.cc/GpDl7y

#女影31|選片指南文字紀錄(下)

2024女影_選片指南文字紀錄   時間|2023年9月18日 地點|台北光點台北 講師| 女性影展選片人陳慧穎、謝以萱、卓庭伍 客座單元選片人陳俊蓉       引燃後重組:回應這一兩年來的性別事件,包括#MeToo相關的探討,並向外輻射到人與人的關係、愛情、權力等等   春日來臨之際:來自哥倫比亞,關於一位在百貨公司擔任警衛的單親中年女性的故事,人物設定組合非典型,人物設定讓我聯想到台灣創作者李宜珊的作品,人物的描寫刻劃寫實細膩且接地氣,那種寫實甚至透出一種超現實的氣,因高度寫實的反差而造就的超現實感,絕對不是說教式的女性成長電影,流暢且通俗好看。   #婊子宣言:原法文片名為「HLM Pussy」,「Pussy」這邊是源自川普說過的話,他曾說只要有權有勢,女人就會讓他為所欲為("Grab 'em by the pussy”),讓美國後來開啟穿戴「pussy hat」粉紅色貓耳毛帽的社會運動。「HLM」則是法國補助社宅之意,因此這部片除了女性、#MeToo等問題,也碰觸到社會階級,這個讓性別問題更為複雜難解的面向。即便點出上述面向,這部片其實是用很輕快輕鬆的手法去描繪青少年世代,帶出女性之間的友誼、身體界線、感情、社群媒體等錯綜複雜的議題。   逆風回擊:今年奧運年,因此很希望能多選幾部運動電影。2021年開始希臘帆船選手索菲亞・貝卡德羅(Sofia BEKATOROU)首先發聲,促成了在希臘的#MeToo運動,有很多不同運動項目的選手也開始打破沉默。本片聚焦在另一外帆船選手阿瑪莉亞・普羅貝倫吉奧(Amalia PROVELENGIOU)的故事,她加入索菲亞的行列,勇敢說出自己遭受教練性侵的經歷,而這起事件也導向希臘第一起針對#MeToo的法律案件。導演跟拍了這兩位女性,記錄下包括整個社會、運動界經歷的轉變。處理面向相當細緻,有家人之間的對話、討論案件的過程,並運用動畫方式細膩刻畫法庭審判,你也可以看到#MeToo事件的後續處理。這種事件其實往往牽涉範圍非常廣且非常多面向,當事者在發聲之後生活可能會面臨的轉變,可能會一下子都被事件包圍,這部片給予了相當完整且細膩的記錄與陳述。   她們的正義之聲:講述在美國德州奧斯汀的一群勇敢的女性,他們站出來對奧斯汀的警察跟檢察系統進行一個集體訴訟,控訴他們不當處理性侵案例、甚至吃案的事實。角度相較上一部更為客觀,很清楚的呈現事件始末,以及地方警政跟司法機關的共犯結構。本片為導演首部紀錄片,她曾分享:拍攝本片始於憤怒,但拍攝到後來看到了希望,我覺得這部片是能讓因在台灣#MeToo而經歷低潮的大家,能夠感受到一些希望的電影。 非美好情節(4K數位修復):這部片是我看過之後便忘不了的電影,深深烙印在腦中。當然放映一部1975年的作品,在這個單元裡有特別意義,因為它用紀錄劇情片(docu-fiction)、後設敘事的形式丟出一個很尖銳的提問:性暴力或創傷經驗究竟是否能在銀幕上的呈現?瑪莎.柯莉姬這位傳奇女導演是好萊塢最多產的女導演之一,也是美國導演工會第一位女性主席。但這次放映的這部與她後來的好萊塢作品不太一樣,用16mm拍攝,且搬演自身曾經遭受約會性暴力的經驗,甚至找來「飾演自己」的女演員也有類似遭受性暴力的經驗。在「事件」發生的演出現場,攝影機不停機,導演與飾演加害/受害者的演員們一次次開啟對話,碰觸重啟這些對話的意義,關於自責、同意界線,你也看到導演與現場工作人員怎麼應對這樣的「演出」狀態。而這部片選角方式也非常厲害,看到某種好萊塢劇情片典型角色的塑造。   焦點影人 佩姬 ‧ 阿維許:   去年用「編織焦點」選映女性主義電影集社,今年把「焦點影人」單元找回,想選一個不是那麼典型的大師級導演。佩姬 ‧ 阿維許(Peggy Ahwesh)作品非常瘋狂、天馬行空且永遠好玩。媒材多元,使用8mm、16mm、Pixelvision、數位、拾得影像等,可以看到她的創作如何隨著時代變化,與時俱進,但不離人和影像生成的關係,特別是女性身體如何透過動態影像展現。很擅長從影像的廢墟中撿材料回來重新組織成新的風格,可以愉快的去擁抱無法預期的有機狀態,非常即興卻也能保有高度批評性。   焦點影人短片輯#1 恐怖電影:佩姬 ‧ 阿維許本身的創作背景很有趣,她曾擔任「Mattress Factory」選片人,而第一位來賓請來的是喬治・羅梅羅(George Romero),也曾參與恐怖片製作。這部片找小孩來演出恐怖片情節,挪用類型手法的同時也在顛覆它,交雜恐怖音效的聲音是孩童的笑聲還是尖叫?用音畫關係呈現出模糊的界線。   瑪蒂娜的遊戲場:裡面有出現一對母女,媽媽是一位變裝國王黛安.托爾(Diane TORR),片中母女角色對調轉換,透過對調去呈現非常有趣的性別反思,用一些手法讓表演性質產生質變,甚至提出很多問題的空缺,而表演當然也牽涉社會角色的表演,以及被攝者在攝影機的表演等。   焦點影人短片輯#2 死者:佩姬 ‧ 阿維許第一部使用16mm拍攝的作品。本片改編自巴塔耶的同名短篇小說,原著的編排風格在頁尾都有用一句話呈現一個動作或事件,佩姬將它挪用為用默片字卡,而字卡內的句子與影片當中聲音、對話會產生很有趣的重複、對話,甚至對不上的狀態。講述一位女性在經歷伴侶死亡後,自己也迎向死亡,但在這之前,她前往酒吧加入一場集體雜交,而女性歡愉的呈現手法非常具有挑釁意味,很有意思的一部短片。   夜曲:媒材運用16mm與Pixelvision交叉使用,改編自影評人史蒂芬.夏維羅(Steven SHAVIRO)為歌德驚悚片《The Whip and the Flesh》,且佩姬在拍攝這部片之前,其實還沒看過那部歌德驚悚片,但我覺得佩姬作品的魅力其實就在於此,透過很微妙的轉譯方式去呈現類型手法的另一種可能,甚至衝出另一種向度是擺盪於現實和夢魘之間的。   焦點影人短片輯#3:皆跟天候有關,透過拍攝回應身處的環境 夜流星垂:疫情期間拍攝,在一個無法外出拍攝的情況觀星,呈現出一個很可愛的影像日記。   焦點影人短片輯#4:數位媒介,與影像的前世今世相關的主題 她:蘿拉:2001年完成,透過佩姬 ‧ 阿維許耗時破關《古墓奇兵》電玩而重新組織。透過挑戰遊戲設定的極限,刻意不讓蘿拉去滿足遊戲的設定,試圖達到解放角色的意義,藉此開創出遊樂的空間。翻玩現成影像,探討人與機器、存在主義的反思。 第三身:透過宗教教育影片,切入VR人機介面的關係。   戰慄遊戲:呼應焦點影人單元,呈現高度混雜的恐怖驚悚片 惡靈彌賽亞(數位修復):可說是誤打誤撞拍出來的一部片。創作搭擋威勒・海克 (Willard HUYCK)與格洛麗亞・卡茲 (Gloria KATZ)剛從電影學校畢業,因緣際會得到執導電影機會,但前提是只能拍恐怖片。全片呈現恐怖元素的大雜燴,受到各種恐怖大師作品的影響,雙導演都在裡面參與演出,是非常好玩的恐怖片,非常推薦。 此恨綿綿無絕期(4K數位修復):克萊兒.德尼非常難得的作品,比較奇異的恐怖片,不是很經典的驚悚片類型,沒有很瘋狂的血腥大砍殺畫面,卻成功的將愛情、性愛、浪漫、溫柔全部結合在一起,且你會一直感受到暴力與瘋狂的在場,看到最後都能感受到精神緊繃,非常厲害。   怪胎、先知和女巫的新聖餐(2K數位修復):來自非常重要的英國劇作家、演員、導演珍.雅頓的作品,她曾參與女性運動及反精神病學運動,知名劇作包括《Vagina Rex and the Gas Oven》,後成立「The Holocaust」實驗劇團,並把劇團帶回家鄉威爾斯,首個搬演的劇目就是《A New Communion for Freaks, Prophets, and Witches》,也就是本片中文片名的來源。後來這個劇目改編成電影版,稱作《The Other Side of the Underneath》,成為當時英國唯一一部由女導演獨立執導且有公映的長片電影。全片對於女性在當代英國社會的處境、當時主要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精神醫學體系,或對於瘋狂、規訓還有性別皆有非常深刻的討論,片中主題建立出來的各種影像、意象,像是在做一個敘述、聲音、影像表演藝術的實驗,所以你會感覺好像在看的時候把你從精神病院帶到劇場,再到獨立表演空間,再回到現實,穿梭在不同層次與體驗當中。看完你可以理解這部片為何被視為女性主義經典之作,可說有「cult following」,而這部片感染力太強,拍攝過程也讓成員痛苦到拍完退出劇團。   戰慄遊戲短片輯:集結不同類型的神秘與驚悚片 水槽夢魘 (數位修復):艾莉森.馬克萊之首部成名作,改變自畢馬龍希臘神話,但把性別置換、場景置換,所發生的是夢魘或愛情?是恐怖還浪漫?這個狀態也是本片最迷人的地方。   女巫的搖籃:瑪雅.黛倫未完成的作品,由「Anthology Film Archives」保存部門將多為半剪輯狀態的倖存鏡頭重組而成。帶有恐怖、驚悚、神秘元素,全片拍攝於古根漢的本世紀藝術畫廊,乍看是關於巫師、神秘學,卻又當代。   安息吧:風格帶有歌德、新維多利亞的風格,導演為活躍於紐約獨立音樂場景的音樂人,她跟達西夫人(Dame Darcy)主演,是一部華麗又可愛的片。   邪魔歪道、大限將至:來自製作無數美國經典獨立電影,並形塑著新酷兒電影運動走向的知名製片人克里斯汀.瓦尚( Christine VACHON),這次選映的兩部片都是「Apparatus Films」出品,這個製作公司由瓦尚與好友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貝瑞.艾爾斯沃(Barry ELSWORTH)三人共同創立於八〇年代,是瓦尚難得的執導作品,風格十分鮮明。   戰無稍息:不安份的明日記憶:戰爭的狀態並非指涉戰爭前線或烽火連連的狀態,而是透過很日常、個人的角度去切入。   宛如愛情故事:近日發生真主黨呼叫器爆炸案,黎巴嫩的情勢更陷入危機。本片聚焦在黎巴嫩近年局勢,充斥創傷衝突與分裂。由三個角色串起,包括贏得選舉卻未能順利就任的珠瑪娜、代表年輕世代走上街頭的博拉喬,以及代表黎巴嫩保守舊勢力思想的退役老兵喬治,藉此看到黎巴嫩於2018年至2021經歷的政治動盪。導演捕捉不同世代不同勢力之間對於黎巴嫩當局處理內外衝突的方式,包括惡化的經濟、政治的腐敗,呈現人民的真實心聲。確實,黎巴嫩自2018年經濟與政治都進入緊急狀態,引發多次大規模抗爭,再加上疫情使狀態加重,而這樣的狀態延燒到2020年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事件,本片也記錄了爆炸事件的前後狀態。片名引用其中角色珠瑪娜的對話:「宛如愛情故事」,指涉生活在黎巴嫩就像一個愛情故事,你必須相信這會是美好結局,這次沒有成功還會有下次,不斷地失望也還要對未來保持希望。   沉默見證:波赫戰爭中的她們:這部片對我來說是一個恐怖片,波士尼亞戰爭期間,塞爾維亞軍隊大規模囚禁福查地區女性,這群女性在戰爭局勢下遭受集體性暴力。而這起事件在歷史上非常重要,因女性們的出庭作證,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ICTY)才首次將戰爭下的系統性性暴力和性奴隸列入戰爭罪,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歷史事件。然而導演的處理手法相當特別,透過「風景、地景」(landscape)畫面,搭配像是掃描機掃過畫面的手法,帶出類似診療室會出現的冷冽狀態,這也碰觸到不具人道的行刑狀態怎麼被影像呈現的提問。   烽火下的愛與隔閡:關於烏俄戰爭下橫跨四世代的女性故事。導演出生地是烏克蘭馬里烏波爾,這個地方也是烏俄戰爭期間備受戰火摧殘之處。導演早早離家,每一世代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叛自己的上一代。而各代母女之間的對抗與反抗,也體現著身分認同與國族認同的關係,尤其戰爭的發生更讓導演的女兒陷入認同崩解的情況當中,她沒辦法接受她所認同的俄羅斯文化,有一天會侵襲自己的家鄉。本片處理細膩,同時也表達了導演對家人、對女兒的愛,也回歸很個人的影像狀態。   標籤的重量:本片主角莎夏受到當地女性主義協作組織的鼓舞,進行了一個小型抗爭,她走進超市更換架上標籤,將商品描述改為反戰信,此舉讓莎夏被補。因這件事被捕當然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她也曾說過,難道俄羅斯就會因為這五張小小的標籤而毀滅嗎?本片完全捕捉主角被捕的過程,與身邊朋友伴侶的支援,以及等待判決的煎熬過程,帶出烏俄戰爭中另一個面向。   這(不)是巴勒斯坦的___:   本是歸類在「戰無稍息:不安份的明日記憶」底下,但其實也可以視為獨立單元。做這個單元其實是非常直覺的決定,奠基在女影作為一個在台灣的影展,如何對於巴勒斯坦表達關心與支持的想法。自去年十月以來,以色列開始全面包圍加薩走廊,到現今也快要一年,而加薩走廊也陷入更為艱困的處境,有超過四萬人死亡。當然這個狀態並非只有最近才發生,而是長期下來意識形態、資本以及屯墾殖民的手段累積而成。 因策劃這單元,女影也和「Shashat Woman Cinema」聯繫上並展開合作,相關捐款訊息已放上官網(請參此連結),透過本單元一方面希望能讓更多人認知到巴勒斯坦現今的緊急狀態,另一方面其實是更深入介紹巴勒斯坦的女性影人作品,因此我們把時間軸拉得滿寬。透過選片也是嘗試共感與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思考我們的處境與巴勒斯坦的關聯性。需強調的是,這單元並非要告訴大家這些以巴衝突的歷史,對於歷史有興趣的觀眾,歡迎大家參考最近麥田出版的《被誤解的加薩:加薩是什麼地方?透視以巴衝突的根源》,這單元是讓大家即便不那麼認識巴勒斯坦的歷史,也能單純透過影像來感受當下的處境,認識這些土地上的人事物。   我們不再安棲於山: 德魯茲人並非穆斯林也非猶太人,說著阿拉伯語的他們可說是少數族群中的少數。本片從德魯茲人,也就是邊陲與少數的特殊視角去看身分認同與宗教信仰之間的權力結構。舉例來說,德魯茲青年被規定要服以色列兵役,但當以色列通過獨尊猶太族裔的民族國家法,德魯茲卻也被排除在外,無法與以色列人一樣享有同等的權利。因此本片呈現德魯茲在當地受到歧視與忽略的社會現實,凸顯以色利的殖民性。本片還有一個很精彩的地方是呈現德魯茲人世代認同間的差異,手法上很細膩地回到自然地景、土地的角度,生活在這裡的人是鑲嵌在自然地景中的,人與土地是密不可分的狀態,很平凡的日常才是構成他們文化認同的要素。   巴勒斯坦的女性們 + 夢想與恐懼的前線: 巴勒斯坦的女性們(2K數位修復):喬瑟琳・薩博是2019年女性影展焦點影人,但這次放映的作品並非她最知名的散文電影形式,如「貝魯特三部曲」,而是更早期擔任戰地記者時拍攝的作品。有鑒於以色列在六日戰爭獲勝後,更多巴勒斯坦居民逃往鄰國,但導演發現相關呈現往往忽略了女性在當中的重要角色,因此決定拍攝此片,影像也捕捉下許多巴勒斯坦女性的堅韌身影。   夢想與恐懼的前線:麥・馬斯里是巴勒斯坦相當重要的導演,作品橫跨劇情紀錄,特別是紀錄片,而本片便是她的經典作品之一,聚焦在兩位因政治因素分隔兩地難民營的巴勒斯坦少女,也捕捉到因色列暫時撤軍,讓分離的人們有機會隔著鐵絲網團聚、見面的狀態。很催淚動人。   自由巴勒斯坦短片輯:多數創作者具有當代藝術背景   親愛的扎伊娜:手法簡單但動人,透過導演和友人的對話以及動畫呈現,揭露友人面臨現實的困境、思考如何獲得人生自由的過程。   我們從丈量開始:視覺藝術家巴斯瑪・阿爾莎里夫作品,裡面有一場景是手在翻閱一本書,透過看似與主題不相干的畫面來暗指這是現實還是未來?彷彿只能透過遙想來想像建立家園的樣子。在電影裡面呈現許多像玩遊戲一般的丈量動作,在不同時間尺度的轉換間,交雜人類歷史、空間尺度的變化,與不同素材的音畫重組,沒有直接談論戰爭,卻能感受到戰爭如影隨行,呈現出巴勒斯坦的現實與恐怖隱喻。 白色幻象、月球大使館、美麗加薩:皆是非強調感官的作品。其中《美麗加薩》可以看到鮮活蓬勃的庶民生活,用輕快的電子碎拍搭配街拍畫面來看到當地生活的狀態。   我們的歌聲召喚戰爭到來:諾爾・艾貝用超8mm膠卷拍攝,不直接談論現實、歷史,而是用非常感官及身體性的方式來傳遞訊息。她的最新作品也即將在今年的亞洲藝術雙年展登場,有興趣的觀眾可以留意。   短短: 短短 #2  診所路上:實驗電影導演、詩人琳恩・薩克斯的作品,非常難得,且會搭配延伸聲音作品播放,不要錯過。   短短 #3 愛過我的人:楊明明的作品,或許大家曾經看過她的《女導演》或《柔情史》,全片用手機拍攝,是一位創作手法特別、非常值得持續關注的中國導演。   結語:選片人必看 以萱:兩部開幕片大家一定都會選我就不多說,想特別提及《戰鬥的拳力》,必看不要錯過,剛好回應今年奧運女拳擊手的討論,切入運動賽事與性別之間的問題,導演運用檔案影像的手法細緻純熟,關鍵是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運動電影,因運動電影不太好拍,要能拍得好看是不容易的,因此推薦這部片。 庭伍:推「戰慄遊戲」單元,裡面有太多經典,我想特別提到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阿提卡梅克的太陽》,這是選片過程中很讓人驚艷的一部片,卻在眾多影展中有點被埋沒了,因此很推薦這部片。 慧穎:除了私心推的「戰慄遊戲」單元全、「焦點影人」單元全之外,想特別推《小丑萬萬歲》,太難得會出現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導演與大眾對漫威宇宙的熱情,更可貴之處在於導演如何把它轉換成屬於自己的酷兒敘事,意義不單單只是歪讀經典角色,更是由創作者的個人經驗長出來的故事。     購票連結:https://reurl.cc/GpDl7y

#女影30 選片指南文字記錄【趴萬】開幕片、閉幕片、台灣競賽

    【2023女性影展 │ 選片指南 文字版】   2023女性影展 選片指南   與談人:策展人 陳慧穎、選片人 卓庭伍、選片人 謝以萱、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唐翊雯 文字紀錄:楊詠琦、張元薷   今年是女影30週年,我們在1993年,第一屆舉辦的時候不叫女性影展,其實是叫女性影像藝術展,當時的狀態不是主打某個特定的人作為主辦人,而是一群藝術家、學者、倡議者,還有很多影像工作者集體合辦,今年想要呼應這種集體性的精神。在整個節目的編排當中,你也可以慢慢地發現,時間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單元中也有不同樣貌的呈現,如果大家對每個單元的設定想要有更多概念的話,我們專書每個單元都有請,比如作家、選片人或是藝術家來幫我們寫專文,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開幕片 Opening Film】 《大地母親》Earth Mama 主講:陳慧穎 本片在今年的日舞影展播映,在紐約MOMA新導演/新電影影展也是開幕片。故事背景設置在美國,講述一位已經有兩個小孩的小媽媽,兩個小孩都在寄養機構。但這部片其實不全然像是社會寫實片,我認為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美國可以說是非常底層的生活狀態,用一種像是神話寓言的方式呈現,但是又保留了一點的紀錄片的感覺。然後這部片以16mm拍攝,而且攝影師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攝影師,可以想像整部片的攝影風格非常地漂亮。   那這部片還有兩個部分很精彩,一是飾演小媽媽的這個主角,其實是一位奧克蘭的饒舌歌手,真的非常地厲害,很難想像他是第一次演出;另一點是導演本身其實也來頭不小,他之前是一名奧運排球選手,這部片是他的首部劇情長片作品,之前有拍攝過滿多MV、音樂錄影帶,還有很多短片,在短片的呈現上也有非常好的成績,比方說曾經被FOX等知名片商發行,甚至有很多機會能跟一線的音樂人合作等等。   【閉幕片 Closing Film】 《小嫉妒》Ama Gloria 主講:謝以萱 這部片是今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雙週的開幕片,在影展期間就很受到觀眾的好評,是一部非常暖心、揪心的電影。主角是一個六歲的女孩,他心愛的保母要離開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於是在某一年夏天,女孩就吵著要去保母的家鄉,維德角找他。這部電影講的是主角如何因為他熟悉的人離開了,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在面對這種分離的時刻、在新的地方建立新的關係時,那種脆弱但又強大的情感張力。   雖然講述白人小孩跟非裔保母,這種角色組合的電影其實也不少,可是這部電影很難得的是,直接地面對小孩的負面情緒,就如同片名小嫉妒,到底小孩的嫉妒心是什麼樣子?從嫉妒心出發,他又可以長出什麼樣動人的能量?同時本片的監製,是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長期合作的製片,那瑟琳.席安瑪就是拍《燃燒女子的畫像》還有《親愛的同伴》的導演,這部電影其實滿有席安瑪電影的神采,但是又長出自己很獨特的個人敘事風格。   【台灣競賽 Taiwan Competition】 主講:唐翊雯   台灣競賽短片輯#1:《Afterlife》、《鷺鷥河》、《六月雨》、《跳繩》 《Afterlife》、《鷺鷥河》The Egret River 這兩部短片在講的都是某一種寂寞,《Afterlife》是一個守墓人的故事,《鷺鷥河》則是一個保全在城市裡,雖然是日復一日的生活,但他有一種自己在守護的小小浪漫;其實《Afterlife》也是,雖然身為一個守墓人好像很是寂寞,可是在一個大家看似不會特別有情感連結的地方,他卻對這個地方有著很深的情感。   《六月雨》Summer Rain、《跳繩》Sister 這兩部作品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呼應,一個是姐姐跟弟弟,另外是一對姐妹,相信大家如果你有你手足,常常會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產生一些既愛又恨的情感。   台灣競賽短片輯#2:《大夜》、《哭聲》、《游墓》、《海都是海》 《大夜》Night Shift、《哭聲》Fear Kills 《大夜》是一個護士每天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但他想要尋找情慾上的出口、流動;《哭聲》則是人被關在各個不同的房間裡,卻想像出來很多難以形容的恐懼。在《大夜》裡,我們看到這個女子在城市中穿梭,找不到他情慾可以呼應的對象,但《哭聲》卻在密閉的空間裡產生各種對世界可怕的想像,另外兩部的視覺相差滿多的,大家可以互相比較看看作品間的異同。   《游墓》The Nomadic Tomb、《海都是海》The Tomato Girl 第一次看到《游墓》的時候非常驚艷,它是一個很奇妙的動畫短片,採取了墳墓作為非人的主角,但這個墳墓會到處跑來跑去《海都是海》運用許多複合媒材的設計,採取一個有點幽默的角度,以挖苦自己的方式,甚至到了有些尖酸的程度看待自己的認同,讓觀眾感受到,這個東西是我經歷過的,是我在這次短片裡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也是臺灣導演比較少用的敘事方式。   台灣競賽短片輯#3:《觀景窗裡》、《瑪麗快跑》、《食髓花》、《春水奇譚》 《觀景窗裡》In My Eyes、《瑪麗快跑》Run! Mothers 《觀景窗裡》是一個女兒在懷念他父親,在框內跟框外去尋找父親的蹤跡與記憶,一個比較詩意的作品。《瑪麗快跑》其實當時我在公視時就有選了這個作品,很開心看到他現在拍成了。臺灣的短片都會有一種跟著時代流動的潮流,比如說前幾年常常會是長照相關的議題,再過幾年就會是移工的議題,可是這部短片讓你看到另外一種面向。   《食髓花》Implantation、《春水奇譚》The Last Sho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很老的經典恐怖片叫做《異形奇花》,可能是只有我這個年紀的才會看過吧,他是在一個街角的小店,有花長出來會吃人的故事。《食髓花》其實有一點這樣的味道,然後因為他有些所謂低保真的視覺敘事跟處理,也有些像是七八零年代的復古式的的科幻片或恐怖片的變形。《春水奇譚》因為今年是第一年參加女性影展,我過往的想像可能還是比較偏於女性、去陳述女性情慾,或是受到父權社會影響的一些反思。但是《春水奇譚》是一個女性導演講男人的性器官這件事情,這個性器官可能是很沮喪的,可能是老態龍鍾的,跟性器官對話這個奇想非常有趣。   台灣競賽短片輯#4:《泅》、《島影》、《人之初性本善》、《最後三十天》 《泅》Set Sail、《島影》The Island of Us 通常對於回憶,我們都會有一點近鄉情怯吧,可是《泅》是一個對自己祖父很浪漫的作品,其中運用的動畫技巧,穿梭現實與過去祖父發生的事情,再加上他的客家口白都非常動人,是一個很溫暖人心的短片。那《島影》是去年金穗的得獎作品,余聿導演是文策院支持方案裡面我們非常喜歡的一位動畫短片導演,他所運用的技巧跟故事結構,都非常厲害,。   《人之初性本善》Lust of Life、《最後三十天》30 Days 《人之初性本善》裡面我們會看到不斷露出的美麗的身體,還有各種主角對於自己身體的禮讚,我覺得一個成年女子可以這樣擁抱自己的身體,在台灣社會是少見的,雖然你可能在社群媒體上會看到這樣的人,但當他真實地呈現在你面前,這樣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身體,大膽跟毫不遮掩,我認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紀錄短片。《最後三十天》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對身體的焦慮,可以說是已經接近奇幻的憂慮,這正反映了我們對自己身體成長過程當中的不安。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Unknown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也許會讓人聯想到今年滿流行的一部片,當然《本日公休》是一個設定好的場景,但如果你喜歡《本日公休》的話可以參考看一下《沒有名字的理容院》,因為它更為生猛,也更可以看出一個在城市邊陲的樣貌與故事。   《哈勇家》GAGA 跟《沒有名字的理容院》沒有血緣關係的互相羈絆比起來,《哈勇家》是家族形成的社群,兩部作品有著奇妙的呼應,可以作為相互參考。陳潔瑤導演在這部片用了許多素人演員,導演是怎麼統合演員的表演,當中有專業演員也有素人演員,又要如何在看起來很自然的流動當中,放入自己的視覺美學,如果有機會再看第二次,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欣賞。   【屬於我們的城市 Our Queer City】   這個單元算是我們常設的酷兒單元,這次酷兒片數量雖然沒有很多,但每一部都真的是精挑細選。以前可能把酷兒作為他者,但現在我們改成另外一種視角,成為「屬於我們的城市」,看當它的時間,化為空間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KOKOMO:未至之城》Kokomo City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導演叫做D.史密斯,他其實是一位相當成功的音樂人,過去曾兩次獲得葛萊美獎提名,他也為知名歌手如凱蒂佩芮或者是小韋恩擔任音樂製作人。但是他跨性的這個過程,竟然讓他有點像是被逐出音樂的圈子,他在這個非常艱辛的過程中慢慢決定要拍這部片,產生了他的首部影像作品。   另外有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這部片有其迫切性存在,因為其中有一位受訪者,在拍完這部片後被槍殺,某種程度上提出跨性別族群在美國的真實處境,發生這件事也讓導演深深感受到,拍這部片有著非常必要的一個原因。   《UKI》 主講:陳慧穎 同樣在講慾望跟城市之間的關係,《UKI》裡面動用了很多遊戲引擎和3D動畫,或是特地打造出擬仿的、很塑膠的質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鄭淑麗的作品,2017年有來過女性影展的人可能會稍微熟悉一點,當年有放映他的兩部作品,《I.K.U.》跟《體液》,《UKI》其實就是2000年的《I.K.U.》的續集,大家也不用太擔心沒有看過前作會不會看不懂,因為我們這次跟失聲祭有特別的合作,是電影再混音現場演出,除了失聲祭的音樂展演外,也會放映《I.K.U.》的導剪版,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   《赤耳殺機 (2K數位修復)》Flaming Ears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是1991年的作品,由三位實驗導演一起拍攝完成,有著非常低保真的風格,因為用超八攝影機拍攝,裡面有種自製手工感跟低成本的感覺,他其實是要拍一個有點像實驗科幻片的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他的手作感與很多實驗手法,讓觀眾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異質性的空間。導演之一是阿什莉.漢斯.舍爾,是現在非常知名的一位跨性別藝術家,大家可能會認識他畫家和裝置藝術創作者的身分,但更早期的時候,他拍了非常多的實驗電影。   《LESVOS:我們的家》Home Ground 主講:卓庭伍 《LESVOS:我們的家》是關於首爾一間叫做Lesvos的女同志酒吧,也是南韓第一間公開的女同志酒吧,更早期有一些比較地下的茶房或酒吧,可能會被查緝等等的。它一開始九零年代中期的時候,本來是在麻浦區一個地下室的咖啡廳,女同志社群中一個人的媽媽開的,後來就轉做女同志酒吧,幾年後到了2000年左右,輾轉搬到了首爾的新村,也是同志活動的範圍之一的新村公園附近,就在那邊開了大概有20年。   然後Lesvos這個名字其實是個公開的秘密,因為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詩人的沙芙出生的島嶼Lesbos,也就是Lesbian的英文字源,因為在韓文跟日文V跟B通同,便取作Lesvos。它的英文片名Homeground,傳遞出這個地方對酷兒來說像家一樣,友善、溫馨,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這是對南韓的同志歷史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部片。   《成為家人的我們》Silent Love 主講:卓庭伍 它是非常細膩、溫柔的一部觀察式的紀錄片,導演以一種比較不侵入的方式,跟被拍攝者之間非常親密的距離紀錄下,關於兩個女人和一個青少年,成為一個非典型家庭的過程。   起初拍攝時,女主角是35歲,他弟弟14歲,也覺得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了,但在拍攝幾個月之後,導演才知道他的女主角在柏林有一個女朋友,這個女朋友後來也加入到家庭中。因為女主角需要爭取他弟弟的監護權,但同志戀情在波蘭那邊是不被認可的,他們因此需要隱藏彼此的戀人關係,這整件事也就讓拍攝變得比較困難,導演也一度非常猶豫,這個秘密關係是不是不應該被拍成紀錄片?等於是可以看到導演跟攝影機前三個人物,一起分享長達四年中發展出的生活和情感,在影像跟內涵都是非常動人、非常有溫度的一部作品,作為紀錄片的拍攝,還有紀錄片的倫理來說,也很值得探討。  

#女影30 選片指南文字記錄【趴兔】即溶宇宙、移動身景、直面記憶邊境

【2023女性影展 │ 選片指南 文字版】   2023女性影展 選片指南   與談人:策展人 陳慧穎、選片人 卓庭伍、選片人 謝以萱、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唐翊雯 文字紀錄:楊詠琦、張元薷   今年是女影30週年,我們在1993年,第一屆舉辦的時候不叫女性影展,其實是叫女性影像藝術展,當時的狀態不是主打某個特定的人作為主辦人,而是一群藝術家、學者、倡議者,還有很多影像工作者集體合辦,今年想要呼應這種集體性的精神。在整個節目的編排當中,你也可以慢慢地發現,時間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單元中也有不同樣貌的呈現,如果大家對每個單元的設定想要有更多概念的話,我們專書每個單元都有請,比如作家、選片人或是藝術家來幫我們寫專文,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即溶宇宙 Everything Melts Into One】   剛剛有提到時間的姿態是今年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即溶宇宙就是完全把時間拋到一個無限的想像空間,裡面的片子都像是打開了另外一種全新的視野,每一部都帶著驚喜感,都有一種「1+1=?」像驚喜包的狀態,有不同的哲學觀點甚至是礦物的觀點,不斷地探索影像極限。   《召喚(致芭芭拉)》Vever (for Barbara) 主講:陳慧穎 這次放映的《召喚(致芭芭拉)》加入了芭芭拉.漢默爾與瑪雅.黛倫,導演對於如何讓他們進入作品的想像非常有趣,他把影像本身視為一種類似神靈的坐騎,以導演像是被附身的方式,去想像、去召喚他在電影路途上非常重要的導師,或是他形容瑪雅.黛倫像是祖先般的狀態。這部片用了很多召喚的手法,同時也處理三位創作者與創作本身間的關係、他們面對非自身文化時的關係,以及三人都呈現出一種不願意…或是說無法完全掌握這個素材的感覺,我覺得這部片呈現出一種可以說是,像是三人家族譜的關係,這樣形容有點怪,但他就是用一種很奇妙的方式,把三個人都串聯在一起。   《最終幻境》Last Things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也有一種串聯的感覺,它是串聯科幻跟科學,大家大概都知道科幻跟科學間的關聯性,但《最終幻境》把這件事情,形容到非常奇妙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這部片找到了一個很神奇的觀點,是礦物的觀點,大家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有點無聊,但我一開始在沒有任何預期下看到這部片,完全被震懾到,原來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看待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你可以想像導演把底片攝影機,架設在非常現代的科學實驗室裡拍攝,想盡辦法拍攝那些平常很難拍到的粒子或是礦物質等等,呈現在大銀幕上真的非常的漂亮,完全就是屬於大銀幕的作品,鄭重推薦給大家。   《走走》Walk Walk 主講:謝以萱 《走走》是新加坡導演陳彬彬的最新作品,作為新加坡很重要的一位紀錄片導演,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叫做《星國戀》,是關於新加坡政府在六七零年代時,當時國內反共反左派的思潮下,流亡政治犯的故事,《星國戀》也因此在新加坡國內被禁。相較於《星國戀》直接處理比較大的國家歷史,對個人造成的影響,令人驚喜的是,《走走》從日常角度出發,在新加坡社會中,從個人的角度去談人在社會裡的處境,回到非常個人的小狀態,拍攝四個女性在城市的空間中,大家每天健走,真的就是走路。《走走》用形式、概念都很簡單,但後座力強勁的方式呈現。   《眼球人》The Eyeball Person 主講:謝以萱 我也想要力推《眼球人》,這部片的導演是一位日本的實驗電影導演村岡由梨,他其實是女影好朋友,基本上他的每一部作品女影都有放,他的電影創作總是從作為創作者,非常私密且個人的角度出發,手法也非常的強烈並具有實驗精神。《眼球人》更是回到電影與觀看的關係,還有對女性具有生育能力,成為母親這個角色的觀看。我每次都能從他的創作裡獲得許多能量,因為他的作品非常的誠實,很直接、誠實地回應他作為女性創作者,面對生命不同階段所遇到的各種課題,這部電影同時也是他獻給出生不久的女兒的一個禮物吧。   《今日種種》Today 主講:謝以萱 這部片是美國前衛電影先驅,也是酷兒電影不可忽視的重量級導演,蘇.弗迪胥的最新作品,它的片名非常簡單就叫Today,這部片其實就是在拍他的日常生活,導演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拍攝他生活的環境,去旅行的一些記憶,也拍和年邁母親的相處,因為母親年紀大了,就把媽媽接到紐約一起生活,母女倆隔了一段時間重新一起生活,彼此間都需要重新適應,整部片就是在拍這樣的,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日常:人會衰老、會在生活中感受到各種喜怒哀樂,蘇做為一個如此資深的導演,最厲害的地方是,他總是很輕盈地展現這種生命的力度,這部電影乍看好像沒什麼特別,可是他就像每種食物都會有的經典原味,越看會越有滋味,那種平凡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在觀眾離開電影院之後,往往會在你腦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移動身景:凝視、抵抗、創作與歌唱】 Inner Landscape: The Art of Seeing, Singing, Making and Rebelling   這個單元處理的題目一直都是女影最關注的,也就是關於我們身為女性,無論是生理上、社會上或文化上的女性,當然在現代社會裡面,大家都知道兩性平等的重要性,但事實上身為女性的身體依然有各種不容易。特別是今年我們在選片、形構這個單元的過程中,有很多不一樣的關注,可能是關於身體在特定場域的在場跟詮釋、日常生活會碰觸到的像是墮胎、小媽媽或是重置性別的議題,也在其中探討身體跟創作之間的關聯性,也因此成為很重要的一個單元。   《診間的身景》Our Body 主講:謝以萱 這部片可以說是今年非常重量級的一部片,不只導演是紀錄片大師克萊兒.西蒙,同時片長也長達三個小時,但是不得不說大師真的很厲害,因為看的時候完全不會覺得有三個小時,非常的順暢。影片在法國的公立醫院裡面拍攝,各個問診間裡,不同病患跟醫療人員對話的場景,導演當初會想要拍這部片,就是因為自己求診的經驗深刻地體會到,現代的醫療體系下,我們作為人跟自己身體的疏離,因為高度仰賴西方醫學來整治我們病痛的身體,可是在醫療體系中內建各種權利的不對等。關於生老病死、關於性別、關於醫療人權與醫療照護等等,在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命題,而且我們會看到這些各異的身體,同時構成了一個集體經驗,共同組成了社會的身體,《診間的身景》是一部非常動人且切實的紀錄片。   《桑拿私話》Smoke Sauna Sisterhood 主講:謝以萱 再來這部也跟身體相關,而且是非常私密視角的電影,叫做《桑拿私話》,正如片名,是發生在洗桑拿的時候,那大家都知道洗桑拿其實是一個最坦誠相見的時刻,這部電影拍攝在愛沙尼亞的傳統的桑拿浴裡面,這些進行桑拿蒸氣浴的女性們的私密對話,這個私密不僅僅是在這些人的談話內容,因為他們就聊感情、聊八卦、婚姻、聊生育、聊情慾、聊身體,這個私密同時很巧妙地也展現在聲音設計和鏡頭的使用上。整部片的影音會讓你像是,有人在你耳邊輕聲細語聊天,就好像身處在桑拿的蒸氣浴,某種程度他們談的可能不是每一個都是這麼的舒服的經驗,但是整體觀影下來,就有一種你也洗了三溫暖的感覺。   《她與她的自畫像》Apolonia, Apolonia 主講:謝以萱 《她與她的自畫像》也是滿重量級的,是因為導演花了十多年拍攝,其實是拍跟他差不多年紀的好朋友,當時開始拍攝的時候他們才20多歲,非常年輕,導演就一路拍一路記錄,拍到兩個人30多歲,要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這部電影的主角阿波羅妮亞,是一個懷抱著藝術夢的女生,整部電影就是關於他對未來的探索、他對作為藝術家、作為一個創作者的各種執著跟挫敗,包括在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等等,經歷了各種人生的起起伏伏。它是去年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的國際競賽首獎,也是今年香港電影節火鳥大獎最佳紀錄片的得主,非常推薦大家來看。   《夏日片羽》Hummingbirds 主講:卓庭伍 這一部紀錄片非常特別,是我們也非常喜歡的一部,它是一部在畫面、聲音和音樂處理,甚至於影片裡面情感的流動,從裡到外都充滿了青春色彩的一部紀錄片,它的拍攝的地點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在美國德州南部的一個邊境城市拉雷多,跨過一條河,就是墨西哥的新拉雷多,所以它其實是拉丁美洲非法移民非常重要的一個入境點。這部電影由兩個在德州拉雷多市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拍攝,其中一人是墨西哥出生,美國移民政策的問題讓他沒辦法立刻獲得美國身分必須離開,他們拍攝的期間是他們一起生活的最後一段時光,等於是紀錄了他們最後一段時光中一些吉光片羽的畫面,所以中文片名取作《夏日片羽》,是非常動人非常美,很甜蜜又有點酸澀的一部片。   《誰來做主:運動殘酷記事》Category: Woman 主講:卓庭伍 這是我當時跟另一位選片人慧穎說,一定要放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紀錄片,在看的時候有很多時刻都讓人感到痛心的一部片。導演本身也是一名運動員,他是加拿大草地曲棍球的國手,因此他紀錄的方式,不是從一個業餘的,或者是所謂「女權」的角度,很盲目地批評運動界裡面性別檢測的歷史,他其實是帶著一個迫切感去討論現在的運動界裡,關於性別判定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這幾年運動競賽對於性別檢測,以及納入跨性別選手這些標準的改變和過程。今年台灣有一位運動選手林郁婷,他的印度拳世錦賽銅牌被取消,因為他的性別檢測數據異常,睾固酮濃度過高,世錦賽在放寬跨性別參賽之後,才開始對選手進行性徵檢查,如果你不接受,就會被取消參賽資格,但這些基本上都是針對女子組的檢查。   這部片提出了很好的疑問,在運動中的性別問題其實非常的複雜,因為它當然牽涉到先天性的體質不同,還有參賽選手的公平性,甚至是安全性的問題,可是所謂的性別檢測,是否也是建立在某一種歷史,或者是種族的歧視上?這是需要不斷去討論的一個問題。   《房屋是黑的 (4K數位修復)》The House is Black 主講:陳慧穎 本片導演可說是伊朗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一位女詩人,也就是芙茹弗.法洛克札德,除了詩人以外,他也是一位畫家、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導演,但他身為導演唯一的一部作品就是《房屋是黑的》,當時出來的時候,在伊朗雖然不算完全禁映,但是也被刻意地掩蓋,卻在伊朗之外的國家,引起非常大的迴響,可以說是伊朗新浪潮的一個先驅之作,在伊朗新浪潮真正開始之前,就已經完成這部片。在這部片導演把鏡頭轉向一個痲瘋村,也就是漢森病聚落的日常,去直視世人可能不願意直面的,所謂的極端醜惡,我認為這部片完全就是結合了芙茹弗一生當中最想要追求的幾件事情,美麗、自由還有真實。我們這次放映的是修復的版本,那這版本其實真的非常難得因為據傳就是有非常多不同長度的一個版本不斷在流傳,然後但是這個版本應該是就是現今,目前最最為完整的一個版本。   《通往美好小徑》And, Towards Happy Alleys 主講:陳慧穎 導演本身是印度一位學者,但他非常喜歡伊朗片,從伊朗電影裡學習很多的歌曲還有詩歌等等的,也為此踏上伊朗去追尋他的電影夢,在過程中,他訪問了非常多關鍵的人物,包含他試圖去尋找電影中的一些大師像阿巴斯、法哈蒂等等,在過程中你會覺得好像伊朗電影裡的人物突然就出現在你面前,因為他不只訪問導演,也訪問了一些演員,同時他不斷地再去回溯、追尋就是伊朗詩人芙茹弗在各個地方的存在,雖然片中訪問了許多男性導演,但這部電影的根本還是不斷地去追尋芙茹弗。   《光 (2K數位修復)》Lumière 主講:陳慧穎 《光》在講的則與法國新浪潮有關,這個導演就是珍妮.摩露,為什麼會把這部片也放在這個單元裡,其實很大一個層面,是回應到藝術實踐跟身體之間的關係,在這邊他的身體不是像其他片中,那麼明確的狀態,但我覺得《光》的存在,在這個單元裡起到了還滿奇特的作用,因為導演本身是珍妮.摩露,就是法國新浪潮非常重要的一個謬思,他人生出演了應該有150多部片,是非常驚人的數量,他也有出現在蔡明亮的《臉》裡面,他在2017年過世時,金馬也有做一個專題紀念他,那時候四處都有非常多的回顧展紀念他,但很關鍵的一點是很少人提到他也是一位導演,曾經拍了三部片,在一片紀念的聲浪中開始出現一些聲音說,他的這三部片應該要被好好地重新檢視、重視,的確在他過世之後,這三部作品終於完成修復。   【直面記憶邊境 Reaching the Impossible】   《芒果成熟時》、《蜜莉蘇坦多:想像的旅程》、《我未曾到過的故鄉》都是從導演自己的家庭故事出發,重新去爬梳家族的歷史、故鄉的歷史,而且可能是他們從來沒有去過的一個故鄉,或者是上一代沒有告訴他們的過去,導演們作為可能是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想要重新回溯自己的故事,開始透過拍電影的方式,一方面是探索個人的故事,一方面也是探索家庭的故事,從這些電影、個人的故事,其實也連動到可能國家的故事、社會的故事,特別是在這些作品裡面,也會去呈現女性在整個環境裡面,在女性身上可能會產生的傷害或者是遺憾。   《芒果成熟時》The Taste of Mango 主講:謝以萱 這部作品談了母女三代,那種不可言說的過往,因為是非常傷痛的記憶跟衝突,在母親跟女兒之間,這種愛跟衝突,到底可以怎樣消化,我覺得在《芒果成熟時》就有非常精彩的展現。   《我未曾到過的故鄉》Joonam 主講:謝以萱 《我未曾到過的故鄉》也是導演要重新去學習不熟悉的語言,可是那個語言其實是他的阿嬤講的語言,他的阿嬤是來自於伊朗,在這個過程中,他也重新的認識自己的母親跟阿嬤,在最後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蜜莉蘇坦多:想像的旅程》Milisuthando 主講:謝以萱 它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這個導演的名字就是影片的名稱,就叫蜜莉蘇坦多,他的家庭其實就是整個南非種族隔離的黑歷史的縮影,因為這個導演出生在分離主義政策下建立的一個共和國,叫做川斯凱共和國,在這個共和國裡面是一個黑人的自治區,跟白人是徹底隔離的,也就是說導演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歧視,因為生活在那裡是沒有白人的,但是就會發現說,這個社會是一個刻意被打造出來的泡泡,而且正是因為有歧視的隔離政策存在,才會有這樣子的一個共和國的產生。   導演長大之後,就赫然發現這個外在的世界,其實跟他成長經歷過的很不一樣,所以這個電影就是關於他重新去體會跟認識那一段,跟他的家庭切身相關。   《若愛有形》The Eternal Memory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其實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很喜歡的一個女導演,他叫瑪蒂.艾柏地,我們之前也有放過他的《大人的模樣》、《阿公偵探大鬧養老院》,這次我們帶來的《若愛有形》就是他的新作品,我覺得看過他作品的人,就會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擅長捕捉人物的情趣、人跟人之間的互動的一個導演,但我覺得這部片,當然也是同樣聚焦在人物身上,但我覺得可能是目前他最正式的一部片,也是最可能被閃瞎的一部片,因為這部片就是聚焦在一對情侶,他們現在都是老夫妻,一個之前是一個新聞工作者,一個之前是文化部長。   《愛的缺口》Love According to Dalva 主講:陳慧穎 它是去年的坎城片,在坎城影展也有獲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我覺得是很厲害的一個題材,主角是一個12歲的女孩,他從小就是媽媽離家,然後爸爸不讓他跟外界接觸,再後來被社工人員介入,那我覺得這部片可能在外界的眼光會覺得說,爸爸是因為非法監禁、亂倫,然後入獄,就是會覺得這個爸爸很糟糕,或者這個家庭很糟糕,可是其實這部片完全沒有從這樣的視角去切入,這部片反而回到這位小女孩的視角,小女孩的觀點可能不見得同意剛剛所說的那個觀點,他反而會覺得社工的介入是很有戒心的,為什麼要分開他跟他爸爸這樣子,他可能也非常喜歡他爸爸,所以這部片我覺得它還原了世界本身的複雜度,而且很細膩的去處理這個很棘手的課題。   《交易》Charcoal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的話我覺得是今年片單裡面還蠻特別的一個存在,它是一部犯罪片,但有一點黑色幽默的巴西電影,那我覺得這部片厲害的點就是在於,它其實還蠻明確在指涉國家的狀態,就是把家庭置換成國家的一個狀態的意味,就是導演覺得說,當你生活在一個十分荒謬的國家的時候,任何的荒謬都不再荒謬,任何的荒謬可能都有點開始麻木,不知道哪一個是對是錯,那我覺得《交易》其實就是把這個層面以一種很黑色幽默的方式來呈現,那這部片的攝影則是非常的厲害。   《都是你們害的》Look What You Made Me Do 主講:卓庭伍 這部紀錄片的英文片名,就和泰勒絲一首關於女性復仇的歌同名,所以我們後來就找了那個歌曲的中文翻譯作為片名,那顧名思義就是一部關於女性復仇、女性暴力的紀錄片,它也完全沒有令人失望,因為這個導演是非常有經驗的,在選擇題材上還有視覺呈現上,都非常大膽的一個荷蘭籍導演,那我們女影的一些朋友,也是在今年MeToo的整個過程,就我自己看到或是聽到的一些經歷裡面,這個作品對我來說是比較不走這個悲情路線,雖然說整個過程一樣是非常的痛苦和無奈,但是看完整部片,會給人一種復仇快感的一部很值得觀看的電影。   《密語者》Hidden Letters 主講:卓庭伍 是關於在中國湖南省江永縣的「女書」,就是在女性之間秘密流傳的一套書寫系統,這個書寫系統是在1982年被學界發現之後,吸引了很多學者去研究,後來也被當成一個創作的素材,像2011年就是由李冰冰跟全智賢主演的電影《雪花與秘扇》,就是關於女書這個題材的作品,甚至在2006年,這個「女書」也進入了中國的第一批非物質遺產的名單。   可是這部片不是關於女書的歷史或者是關於女書的一些研究,在這部片裡面會看到,有點像是黑色喜劇的一個荒謬現象,這個文化已經脫離了生活,也脫離它的語境,完全的被一個父權的社會作為一個奇觀給收編了,變成了一個商品、文化品牌,看著看著你會開始對電影裡面,圍繞著女性不斷說話的每一個男性感到厭煩,會非常的感同身受,裡面有非常多會讓人會心一笑的時刻。  

#女影30 選片指南文字記錄【趴水】重返新時區

【2023女性影展 │ 選片指南 文字版】   2023女性影展 選片指南   與談人:策展人 陳慧穎、選片人 卓庭伍、選片人 謝以萱、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唐翊雯 文字紀錄:楊詠琦、張元薷   今年是女影30週年,我們在1993年,第一屆舉辦的時候不叫女性影展,其實是叫女性影像藝術展,當時的狀態不是主打某個特定的人作為主辦人,而是一群藝術家、學者、倡議者,還有很多影像工作者集體合辦,今年想要呼應這種集體性的精神。在整個節目的編排當中,你也可以慢慢地發現,時間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單元中也有不同樣貌的呈現,如果大家對每個單元的設定想要有更多概念的話,我們專書每個單元都有請,比如作家、選片人或是藝術家來幫我們寫專文,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重返新時區:三十週年特別企劃】 Inventing the Time: 30th Anniversary Special Presentation 這個單元我們把所有的女影的歷屆作品都找出來重新的觀看,去思考有沒有機會再向外擴充的可能,是不斷在找尋片子的一個過程。   重返新時區短片輯#1:《鬼的狂歡》、《日日月月》、《腦內風景》、《高飛》、《波城性話》   《鬼的狂歡》Ghost Carnival 主講:陳慧穎 這部是女影從來沒有放過的作品,它長期的無緣公開放映,近年來公開放映可能就是2022年的時候,是在柏林的一個非常大型的一個展覽中曝光,但在台灣的話很少有人提及,好像是一個不存在的狀態,所以這次真的非常開心,除了跟一些版權方合作以外,這也是跟國影中心的一個合作,有了《鬼的狂歡》的一個呈現,那它其實是掃描版本的一個作品,我覺得非常的難得。   《日日月月》Sun And Moon、《腦內風景》Mindscape 主講:陳慧穎 我們這次有發現說有蠻多的動畫作品,都非常的有趣那我們這次收錄的一個是《日日月月》,然後另外一個就是《腦內風景》,那這兩部片很特別的是,他們其實都處理就是家裡的長輩,可能是阿嬤或者是說家裡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阿公,可是處理的手法上是截然不同的,那我覺得把這兩部片併置在一起放映,其實非常的有趣。   《高飛》Of East and West 主講:陳慧穎 周旭薇導演在1988跟1989年連續兩年以他的作品,在金穗獎得到最佳16mm劇情片,他另外一部作品是《暗路》,跟這部作品,我覺得都非常非常的優秀,那我們這次挑選的《高飛》是一部有蠻多很有趣的類型手法的、實驗的感覺,然後裡面的主角,就是李安導演,那時候會有這樣的安排,就是因為李安是他的學長,所以請他演出這個有點像是痞子流氓的這個角色,然後這個角色去算命,說他只要往西方飛就一定會發,他就去紐約,就搞出很多的烏龍,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一部作品。那在現實生活當中,李安接著就拍出了《推手》,那周旭威導演在《推手》裡面,也是擔任副導演的角色,《推手》後續不斷的被放映,但好像《高飛》這部片就是相對很少的被再提及,那我覺得這部片再重新的把它找回來,也有一個還蠻有意思的一個節點。   《波城性話》The Breast Talk 主講:陳慧穎 它其實是一部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部作品,它是在1993年完成的,也就是女性影展剛成立的那一年,然後它也是三位政大廣電系的一個學生作品,然後是三位學生一起合作拍攝完成的一個作品,它的主題是女性的乳房,還有女性性徵在這個社會當中可能會產生什麼多重的意義性,那除了這個之外,也碰觸到大家的一個日常經驗,可能是在學校,可能在工作場所,可能是在醫院裡,雖然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學生作品,但我覺得在看到這部片的時候,有一種很有趣的感覺,是一部很有趣的小品。   重返新時區短片輯#2:《62年與6500哩之間》、《水戲》、《嘿!吉米》   《62年與6500哩之間》62 Years and 6500 Miles Between 主講:陳慧穎 那這部片的導演張文馨,是一位華裔美籍的影像藝術家,然後我們這次選擇放映的則是他相對比較早期的一部紀錄片作品,他其實長期以來是生活在美國,但是他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阿媽,叫做陳翁式霞,其實關於他阿媽的故事,曾經有出版一本書叫《阿媽的故事》,這個阿媽的故事在張文馨的眼裡又多了一層親密感,因為他就是家裡的家人,所以有機會可以很近距離的去記錄他跟阿媽的互動。   《水戲》A Play in Water 主講:陳慧穎 這是一部實驗片,導演曾經在美國的芝加哥念書,然後在那邊生活,拍成的一部實驗片,那他其中就是用很多的實驗手法,去反映出他自己內心感受的世界,跟他比較陌生的這個外在世界之間的文化衝突。   《嘿!吉米》Hey Jimmy 主講:陳慧穎 應該是去年在黑影展也有放映過這部片,那這部片是在講關於台灣冷戰混血兒的一個歷史,這個歷史是說在冷戰期間有很多駐守台灣的美軍軍人,也因為這個特別的歷史的關係,誕生了很多的混血兒,那其中就是這部片的主角吉米,就是這樣的單親混血兒背景,以及他自己身為變裝皇后的一個身份,我覺得這部片是一個非常可愛的狀態,在手法上也有混合一些動畫,讓整部片呈現出一個非常日常,但你又可以從中去碰觸到很少會碰觸到的,台灣關於冷戰時期美軍混血兒的狀態。   《私角落》Corner's 主講:謝以萱   我覺得這個紀錄片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年代,台灣可能在同志的議題上剛剛萌芽,大家好不容易有一些公共的空間可以聚集的那個時代的樣子,我覺得現在回頭來看這個《私角落》這部片拍攝下來的樣子,還有那個時候同志在酒吧裡面的互動,我覺得對應到我們現在的社會氛圍,其實是有蠻大的不同,也會有一些新的有趣的發現。   《2,1》 主講:謝以萱 這是導演李以霏的作品,這部片是非常難得可以重新看到的片子,因為它是台灣第一部在院線放映的女同志紀錄片,而且其實也在相當多的女同志研究的書籍裡面都會提到這部片子,但是其實一直都沒有機會看到,那這部片子完成於1999年,當年他其實是跟陳俊志導演的《美麗少年》,一起在學者全球影城放映20多場,所以那個時候基本上他就像是可能同志圈的一個熱門話題電影,在那個時代其實大家很少有這種大家可以公開談論同志感情生活的機會,我覺得那個時候《美麗少年》跟《2,1》的放映,就創造了那樣子的空間。   《老查某》(2023新版)Lauchabo 主講:謝以萱 《一代名妓──官秀琴》Memoir of Miss Kuan, A Celebrated Sex Worker   台灣廢除公娼已經要20年了,我想在場有很多年輕觀眾是沒有經歷過台灣有公娼的時代,所以我認為在這個時刻,重新看這兩部片的意義非常的重大,特別是經歷過疫情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疫情曝露出社會安全網的不足,那這個社會安全網的不足也顯示出,某一些特定人群的處境是特別脆弱的,到底國家是怎樣在對待這一群處在社會邊緣的一群人,他們其實是現行的社會福利系統、勞動的失業系統接不到的一群人,當年我們其實可以從這兩部紀錄片看到,當年的台灣政府,為了討好中產階級的選民,所以就宣布廢除公娼,可是你會看到廢娼的女性性工作者,他們生活就面臨了很巨大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不是只是說單純失業而已,而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使得白蘭跟官姐他們面臨非常嚴峻的生存挑戰,在廢娼之後也沒有很完善的家庭跟社會支持,所以當他們面臨生老病窮的時候,就會顯得非常的脆弱。   《樂生活》Life with Happiness 主講:謝以萱 那個時候《樂生活》在拍的時候,它其實是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的一個高峰期,那樂生療養院在哪呢,其實就是現在的捷運迴龍站附近,當年其實在保存樂生這個抗爭運動的時候,有非常多的人聲援,而且抗爭運動也持續了非常多年,就連當時居住在療養院裡面的院民們,他們也自己拿起攝影機走上街頭,就是進入跟抗爭這樣子,可是最終依然還是面臨了迫遷的情況,我覺得樂生院民長期面臨著,包含疾病產生的生理上的困難,而且也長期還承受了許多來自社會的歧視跟污名的心理壓力,然後現在又遭逢了都市開發,那我覺得重新在這個時刻回頭去看《樂生活》的時候,卻會讓人很深刻的衝擊,或者是非常的感慨,我們現在享受捷運的便利,但是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   《台北.女人.家──雙北市都更迫遷戶女性影像紀事》 主講:謝以萱 The Trail of Women's Tears: The Forced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in Taipei 同樣也是在處理關於居住正義,關於對家的想像被破壞,關於因為都市的需求,而被迫遷的人物的故事,那導演郭明珠其實在這部片子裡面拍了幾個,在那個時候非常重要的都更案,其中大家最知道的可能就是士林王家都更案,就是士林文林苑,這個事件可以說是上一個十年,發生在台北都會區都更案裡面,最具指標性的一個事件,因為當時整體社會的動員,包括聲援的民眾,然後政府跟建商也是動員非常多的警力,採取很強烈的驅逐手段,當時的媒體都非常廣泛的報導,那當然最後還是被迫遷的結局,我覺得其實在士林文林苑裡面這件事情,當時我在念大學,其實對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這個事件我重看時,真的做喚起當時很多的記憶,因為這個是可以說是我的第一次,就是在街頭上跟大家就是手牽手,然後被警察拖的一次經驗,所以現在重新看的時候,就會非常的感慨。   《南無撿破爛菩薩》Hail the Bodhisattva of Collected Junk 主講:陳慧穎 我們這次唯一收錄的一部MV,然後它是來自於三位創作者的一個合作,詩是來自於隱匿,音樂是來自於羅思容,然後影像是來自於葉覓覓,它是先有詩,再有歌,再有影像的作品,那這部片就是非常的可愛,就是南無解破爛菩薩,就是什麼東西都願意收這樣子,就是世界的不公不義啊,什麼都願意收,然後它是用台語唱的一首歌。   《河壩那人》The One by the River 主講:陳慧穎 是跟非常有名的一個客家歌手米莎有關,那那個米莎其實大家認識的米莎,也許已經是發光發熱的那個米莎,但是其實這部片完成於2010年,他就是回到那個最初的米莎就是還沒有發行過專輯,然後他就是可能會玩劇場啊,然後會在街頭唱歌的那個米莎,然後他其實這部片就是很難能可貴的,記錄到他籌備第一張專輯《河壩》的那個過程,那我覺得這部片看了非常的喜歡,因為他就是回到一個,很單純的創作者的一個狀態,就是關於為什麼他要開始創作的理由。   《黃色故事》The Game They Called Sex 主講:卓庭伍 是1987年由徐楓的湯臣公司出品,導演是王小棣、張艾嘉還有金國釗合作完成的作品,編劇有蘇偉貞、王小棣、蔡明亮,其實是在探討一個女性在保守的家庭,還有社會氛圍裡面成長,經歷他婚姻的過程,處理他對性的壓抑和恐懼的故事,那他描寫的就是由張曼玉飾演的同一個女性的角色,在他不同的生命階段,和不同的男人互相接觸、交往,或者說碰撞的一個三段式的集體創作,那其實就會讓我回想到,1981年張艾嘉在台視策劃的《十一個女人》的劇集,覺得很像是一次對話,然後又很像是新電影《光陰的故事》那樣的新導演的集體式創作,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由女性主導,關於女性故事、女性生命經驗的一個集體式的創作。   《強迫曝光》Where Is My Love? 主講:卓庭伍 這部片是可以被放在台灣90年代的同志影像發展脈絡裡面來講,然後來看的非常重要的一個作品,那其實90年代的時候,當時關於同志的議題在紀錄片的創作裡面,有非常精彩的發展和討論,可是在劇情片裡面就還沒有到那麼厲害,那雖然93年有李安的《囍宴》,然後1992年金馬影展也有一個滿大的同志專題,但它主要就是放映了英美的作品,所以台灣的劇情作品都還是缺席的,那這部片的導演陳若菲,也算是80、90年代,這一波海歸的女導演之一,所以這部片有一點點實驗,有一點點後設的講了一個年輕的男同志作家,他寫了一部有高度自傳性成分的小說,很渴望可以得獎,卻怕因為這樣就曝光了他自己的同志身分,所以面臨了一些關於認同的掙扎。   《三位老師兩個媽》My Two Mothers 主講:卓庭伍 這部電影滿有趣的,它是從個人生命經驗的出發的一個女性私電影,那導演林宛靜,他就是記錄了他在30歲的時候,出發去找尋自己生母,然後跟自己的生母,還有養母,也就是他的姑姑,還有跟他自己的阿嬤去重新討論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童年,以及他自己不知道的一些母親的生命經驗的過程,林宛靜導演他在兩歲的時候因為父親過世,所以他是由阿嬤跟姑姑姑丈代大的,他曾經去找過他的生母,可是當時家人的反彈滿大的,所以就是到了他30歲的時候,本來是要做一個關於流浪教師的一個訪談,但是卻因為這個「流浪」的概念觸動了他生命的一個缺口,所以他就開始去思考,要如何去找地方安放自己的生命,想要有一個追尋源頭、和生母對話的想法。   《玫瑰的戰爭》The War of Roses 主講:卓庭伍 這部片我覺得應該很多人會要去看,是2002年陳俊志導演和婦女新知基金會合作,特別針對反性騷議題開展的一部紀錄片,也是一部再次可以跟今年的Me Too浪潮互相對話的一部影片,那裡面有四個身分不同、身處的環境不同的女性,裡面有被教授騷擾的女大學生,有受到男主管性騷擾的女經理,有受到男醫師騷擾的女護士,也有受到職場性騷擾的工廠女工,那它就是記錄這些女性,他們在不同的生活職場環境去遭遇到的事件,然後還有他們走法律訴訟的過程,作為一種抵抗還有後續的一些事情。   《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 主講:卓庭伍 A Secret Buried for 50 Years: The Story of Taiwanese "Comfort Women"   這部片就是在1998年用膠卷拍攝的,但是剪輯是用數位剪輯,楊家雲導演就說那是他第一次用數位剪輯的軟體,所以他就是自學了非常久,剪得非常辛苦,那婦援會也在2019年就把這部片的原始膠卷,送給了國家影視廳中心去做更完善的保存,那內容其實記錄了13位位安撫阿嬤,關於戰爭很殘酷的回憶,那可以看到這些存活下來的阿嬤,他們其實非常非常的堅強,很難想像他們的身體是怎麼樣去承載那種歷史創傷的,看了會感到非常的心疼,或者是說非常的心酸,可是這些紀錄又非常的重要,在今年的五月呢,婦援會也發布消息,在台灣有登記的最後一位台籍慰安婦阿嬤離世了,所以在今年放映這部片,我覺得有非常特殊的歷史意義。   《海燕》The Petrel Returns 主講:卓庭伍   這部片的片名「海燕」,就是取自於他的丈夫雷石榆寫給蔡瑞月的詩《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就代表其實他透過舞蹈展現的身體,還有精神的自由,根據黃玉珊導演的自述,他開始拍攝這部片,其實是因為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要回收這個舞蹈社周邊的土地,於是藝文界為了搶救這個舞蹈社,有許多藝術表演者,走出了藝術的表演空間,走上街頭,開始了一系列的抗爭,尤其是1994年,有一場24小時接力的抗爭活動,甚至有三名舞者掛在15層樓的吊車上面24個小時,在中山北路也有數十個藝文團體,然後有200多位文化工作者的集結,最後在當時是有搶救下這個舞蹈社的,那在這部紀錄片裡面有非常非常紮實的訪談,還有很珍貴的舞蹈影像,可以看到蔡瑞月的舞蹈生涯,還有他的愛情、他的婚姻和創作教學的這一切,是如何和台灣白色恐怖的年代,在那個政治壓迫下展開的,然後和台灣的歷史互相糾纏,可以去理解一個女性,是在這樣子的迫害下,是怎麼樣用身體來展現一個很爆發性的藝術能量。   《與愛無關》Nothing to Do with Love 主講:卓庭伍 這部片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一部紀錄片,它是郭笑芸導演的家暴三部曲的第二部,那它第一部是《最遙遠的愛》,是以女性家暴受害者為主題拍攝,那這一部片《與愛無關》是跟加害者有關的,第三部是從小孩的角度出發的《愛的黑海》,那在這部片裡面呢,郭笑芸導演在一個家暴案的短期教育輔導課程裡面,認識了四位男性加害者,然後從他們的角度去追蹤拍攝,還有進行訪問,因為我們平常非常少,可以這麼長時間的去聆聽,或者是說被迫聆聽這些加害者,講關於他們是怎麼想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有自己的情緒、情感需求,講他們的生活,還有關於撫養權的想法,看到最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些人,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會看到的人,有可能是你認識的朋友,或者是你的親戚。   《Alis的心願》Alis’s Dreams 主講:謝以萱 其實還是關於迫遷的題材,只是說這個迫遷是發生在原住民族的身上,而且它是牽涉到族群之間的爭議,然後又有關乎到殖民歷史的,這影片我覺得還蠻難能可貴的是,導演自己是布農族人,這個電影就是紀錄了族人重新回到老部落,去追尋族群文化認同的一個故事,而且都是用族語來敘事,然後很深度的去呈現,不同族人的傳統的生活方式,跟面對社會的各種變動的一種態度。   《失婚記》Out/Marriage 主講:謝以萱 導演阮金紅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講述許多像他一樣年輕的時候,因為婚姻關係來到台灣,但是到了台灣之後,每個人的遭遇會不盡相同,而且也未必像當初那樣符合期待。   《麵包情人》Money and Honey 主講:謝以萱 那《麵包情人》則是聚焦來自菲律賓的家戶,那其實裡面包含的議題,不僅僅是移工的處境,同時也呈現了長照的困境。   《逃跑的人》The Lucky Woman 主講:謝以萱 關於逃跑移工的故事,那其實關於逃跑移工的故事,最近有一部很重要的紀錄片《九槍》在上映,那我覺得其實《逃跑的人》這一部片很適合跟《九槍》一起對照著看,那其實就像是一個故事的兩面,而且是生死的兩面。   【編織焦點】 【重返新時區】其實也回應了另外一個非常核心的單元【編織焦點】,這個單元真的非常好看,可以從當中去感受到什麼是集體的力量,還有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時候重新談論「集體」,希望大家可以實際的進戲院去感受,如果想對這些片子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想邀請大家前往9月27日禮拜三晚上,由林木材和黃惠偵導演的一個對談講座,會很細緻地講到這個單元的內容。  

【選片指南】第29屆女性影展(上)

時間:2022/9/16 (五) 19:30-22:00 地點:光點華山2樓多功能藝文廳 講者: 陳慧穎|女性影展策展人 卓庭伍|女性影展選片人 謝以萱│女性影展選片人 許耀文│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內容:開閉幕片、日本女性映画先行者:田中絹代、在邊緣聽見世界、微塵顯影   本屆主題介紹 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女性影展29歲了,明年即將迎來30歲。我們今年的主題是「造聲遊歷」,在正式邁入下一個三十年之前,希望可以Chill一點,用更直覺的方式感受、聆聽影像,好像是正式發出聲響之前的一個空檔,好好感受在這空檔,其實也是讓各種想像力啟程,好好遊歷一下的時間點。既然叫造聲,今年當然也少不了跟聲音有關的連結,等一下再好好介紹。   開閉幕片   《永恆的乳房》 慧:田中絹代從1924年踏入影壇,從14歲演到65歲,演出大概250多部電影,從默片跨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她的演職生涯重要性當然是不用說,相形之下她的導演生涯沒有受到那麼大的認可。可是事實上,無論就田中絹代本身拍片這件事情或是她的電影藝術成就而言,田中絹代之於日本影史的重要性是很值得好好被檢視的。 坂根田鶴子是日本第一位女導演,於滿洲國拍攝《初姿》卻遭到劇組消極抵制。電影完成後更慘遭影評們的無情批評,日本史上第一位女導演就這樣早早結束導演生涯。一直到田中絹代出現,她是日本史上第二位女導演,首位活躍於日本戰後電影黃金時代的女導演,在她的六部電影中,她跟很多女性從業人員合作,包含女性編劇、製片等等,是以往日本影壇上從所未見的狀態,我們很希望好好地介紹田中絹代作為一個女導演的面向。   《永恆的乳房》,這部片可以說是田中絹代執導作品中最具指標性的代表作,它改編自中城文子的傳記,是第一部導演和編劇都是女性的日本電影。在講一個女詩人罹患乳癌,如何去面對她的生涯,很細膩地描繪了主角面對婚姻、愛情、友誼、創作的生命經驗,關於身體VS疾病、身體VS慾望間很複雜的關係,這部片在當時算是非常非常前衛的作品,看完會覺得說,田中絹代作為最被低估的導演,太沒有天理了。   《女影人生》 慧:這部片來自韓國當代備受矚目的實力派導演申秀媛,跟開幕片兩部片是互相呼應的狀態,英文片名也可以看得出來,從《Forever Woman》 到《Hommage》,從當代視角去面向影史的一種致敬。《女影人生》在講一個女導演拍片難產又賣不好,誤打誤撞接了一個關於早期女導演相關的計畫,開始和老一輩的從業人員還有女性影像先驅的生命故事有了交集。從開幕片到閉幕片,是打開影史的一種方式,也是橫跨70年的回望和致敬。     日本女性映画先行者:田中絹代 慧:田中絹代總共有六部作品,這次選了三部,有趣的是三部都和愛情有關,乍看之下好像沿用了一個很常見的愛情通俗劇的架構,但實際去看每部片都沒有這麼單純。   《月昇物語》 庭:這部算是田中絹代影片裡面比較輕鬆的一部,由小津安二郎和劇作家齋藤良輔共同編劇,她不光是拍出劇本裡面的日常,也拍出一種戀愛的文學性。   這部片有非常美麗的月色,會有一種被閃瞎的感覺,那個月色真的太美了,兩對戀人會在不同時刻漫步在月光下說,「月色好美喔!」女生就回:「真的好美喔!」,不斷重複這樣的對話。看的過程可以大概數一下他們到底講了多少次,隨著她們感情不同的狀態,會有不一樣的方式講月亮好美,那種欣賞的場景、情感也都不太一樣。   飾演小妹的北原三枝,也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戰後太陽族電影的女明星,大家應該要進到戲院去看電影修復後的她的美貌,導演真的拍出了女性的角度,像是生氣的小動作,情緒的複雜、她的任性、可愛,這些都是非常有趣。    《阿吟大人》 慧:這部是田中絹代最後一部執導的作品,她特別去挑戰了一個當時難度高、被公認為資深導演才能拍的時代劇類型。時代背景非常特別,選定基督教在日本被迫害的時期,把宗教奉獻、慾望激情的母題融合在一起,她從對宗教奉獻的「忠貞」的「貞」對應到女性「貞節」的那個「貞」這點出發,卻由此開展出一個非常展開的敘事空間。   這部片的女主角有馬稻子也是這部片的製片,她和另外兩位女演員創立的獨立製片公司實際執行這部片的製作,試圖在電影的體制裡面打造一個更為友善的空間。   總之田中絹代的片子真的是非常難得,很高興過了6、70年她的片終於好好地被修復、好好地被看見,在很多國際影展、大型機構放映巡迴。   在邊緣聽見世界 慧:今年非常榮幸邀請到大大樹音樂圖像的負責人鍾適芳老師擔任客座選片,這個單元真正的精隨在它的英文,就是SH(O)UT UP,聽見音樂人的聲音,也要聽見被噤聲的聲音。   《噤地搖滾夜》、《不存在的歌聲》、《我想聽你歌唱》 前三部短片都來自伊朗,在伊朗女性不可單獨獨唱、獨奏,只能群體表演且觀眾需要是全女性,但即便如此,並不代表女性樂人就不在,也不代表沒有人想挑戰這個界限,這三部劇情短片都是在闡述這個被噤聲的日常,怎麼樣去尋找發聲自由。   《愛,死金與海妖》 慧:這部片來自黎巴嫩,雖然不像伊朗有很明確的禁令,但當中角色的處境還是非常的艱難。在黎巴嫩只要跟西方音樂有關聯,都有可能被打壓,包含搖滾、重金屬,這部片是關於黎巴嫩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全女性重金屬樂團。在看見大局勢的難之餘,你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很微妙的情愫,忌妒、曖昧還有拉扯,很真誠的一部片,推薦給大家。   《調頻姐姐們》 慧:沒有聲音可能也會發生在你覺得不可能會發生的地方。調頻姐姐們介紹了西方音樂史上沒有被好好認可的女性音樂人,總共十位,每個人的經歷都非常地驚人,都是前方的開拓者,但很可惜的是,她們在生前或許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甚至創作沒有得到credit,這部片讓大家去看到這段被噤默的歷史。尤其適合很 nerdy 的電子音樂粉或者是技術控,如果不是也沒關係,光是看這群奇才怎麼在電子樂還沒被清楚定義的時候,看見新的可能性,然後爆發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非常地驚人。   《德比夏的異響世界》 慧:這部片把調頻姐姐們十位音樂人其中一位拉出來講,Delia Derbyshire,她創造了 Doctor Who 神秘博士的電子配樂,那時候造成大轟動,但她在生前都沒得到應得的 credict,直到過世後作品才被發現藏在麥片盒裡,她的貢獻很後來才被認可。   《龐克之詩:帕蒂史密斯》 慧:Patti Smith,相信很多人都認識,這部片其實是部電視紀錄片,它用全面性的方式去介紹帕蒂史密斯,但也不要小看這樣子的詮釋方式,你以為你很懂她,但是你去看這部片,永遠可以看到你所沒有發掘到的面向。裡面也包含很多早期從未公開的畫面和經典演唱會的現場,不管你對帕蒂史密斯熟不熟,我都滿鼓勵大家進戲院看這部片,光是聽歌,相信就非常值回票價。   《以她之名:凱倫道頓》 慧:凱倫道頓(Karen Dalton)是藍調民謠傳奇,她是在過世後才被封上最不為人知的偉大歌手」的稱號,她拒絕商演又不喜歡進錄音室錄音,音樂之路非常坎坷,中年後潦倒街頭。她留下的資料畫面、錄音少之又少,關於她的身世也充滿很多未解謎團。生前身世坎坷,死後一場大火又燒毀了她的遺物。兩位導演花了7年的時間製作,即時捕捉到一些她生前的詩詞、日記,找出僅剩的畫面和錄音,試圖去拼湊出凱倫道頓生前的模樣,光是看她寫的詩所開展的另外一個宇宙就很驚人,這部片真的非常驚人,大家不要錯過!   《我的龐克老媽》 以:這種傳記紀錄片,最難的就是導演必須在自己跟主角之間找到獨一無二的關係,不然會很單純像是電影的幕後花絮,這部片就是有這樣的特殊性,因為導演就是這個龐克樂手 Poly Styrene 唯一的女兒。Poly Styrene 是英國龐克界第一位以有色人種女性的主唱身分風靡英國還有紐約地下龐克圈的人,可以想像這在她活躍的7、80年代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這部片不只是一個音樂人物的傳記紀錄片,也是一個女兒透過母親的死亡,開啟了一趟重新認識她媽媽的過程,透過女兒的自白還有她媽媽的日記來敘事,逐步串起這位龐克歌手、一位母親、一位有色女性的樣貌,可以說是一個母親跟女兒共同寫出來的故事。     微塵顯影 慧:接下來想要介紹一個很幽微的單元「微塵顯影」,這個單元跟今年的「遊歷」主題非常有關係,把我們習慣的去背動作反向操作,好好看見一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事情:關於我們跟世界的關係、人跟人的關係、我們跟所身處的城市、跟環境、物件之間的關係,這些都存在在我們周遭,但平時很少去正視它們。其實關係不見得都是那麼地簡單,它可能是帶出很深層的痛或者是已經失去的,但也有可能是非常愉悅的狀態,這個單元其實很簡單,就是邀請大家慢下來,沉下來好好地去感受。   《EAMI》 以:你很難用語言跟文字描述的一部片,必須到大銀幕感受,它的聲音設計還有攝影都非常的美、魔幻。這部電影主要透過一個住在巴拉圭的少女EAMI,從她的視角去描述她的原住民社群查科,她的家鄉是地球上森林被砍伐速度最快的區域,不僅經歷過非常黑暗的殖民歷史,現在依然是被資本家高度開發的環境,導演用一種非常魔幻寫實的風格帶出相當當代的母題,對人類世、非人生物的思考,以及去殖民等議題,這部片也得到了今年鹿特丹影展最佳影片金虎獎。 庭:接下來三部算是有三個滿有趣的、滿不一樣的主題,第一個是「改變/變遷」、再來是「永恆」,還有「逃離」。   《城市五線譜》 庭:城市五線譜的主角是一座城市,布拉格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歐洲歷史非常悠久的城市。但導演不是給你一種觀光式、奇觀式的凝視,她是用一種詼諧、反期待的方式,去處理她所看到的這個都市正在經歷的改變一種懷舊和進步之間的狀態。   你可以感受到攝影機好像就是住在城市一角的居民,由內而外在看這座城市,一種生活的鏡頭,看到城市裡面的人是怎麼樣面對自己的日常、如何想像他們的未來。這部片是黑白影像,緩慢地記錄它所看到的改變中的政治、景象,可是都是用一種非常日常的視線去處理的,這個城市的改變看似緩慢,但當地居民卻還不一定有能力可以去處理這個改變的速度。   《萬物遺跡美術館》 庭:我自己也滿喜歡這部片,它是很沉靜、很舒服,又很古靈精怪很可愛的一部紀錄片。主要在講一個已經離開了的女人,她叫做賽諾比亞,她會把所有可以看到的東西,都帶回家變成她自己的藝術品,她的房子就像一個美術館一樣,陳設了所有她的創作。每位看似平凡的女性,她們心裡或許都有像這樣子一座美術館這樣豐富、獨特的天地。   整個觀影感受就很像去到外婆家,聽外婆跟她的朋友坐在門口聊八卦、聊生活,旁邊有鳥叫聲、狗叫聲,是一個很適合你在戲院裡慢慢享受的一部片。   《卡塔葉時光》 庭:這部片也是我非常推薦進到電影院去看的,它講的是衣索比亞的卡塔葉的歷史和交易,片名「 Faya Dayi」 意思就是幸福的誕生,是在採收卡塔葉的時候會吟唱的句子,導演慢慢地去追溯這個在衣索比亞利潤最高的經濟作物,是在甚麼樣的勞力壓榨、政治暴力壓迫的現實下被生產出來的。   這部片最出色的其實是它的美學形式,在人類學式的紀錄片裡面,通常對影像或聲音過分的執著有時候會是一個問題,可是這部片很特別,它是導演非常熟悉的環境,所以有餘裕在風格上做特別的處理,加上卡塔葉這種很迷幻的物質,整部片會讓你感覺很迷幻、煙霧繚繞這樣子。   《碎裂的風景》 以:這部片也非常特別,整部片都是使用導演小時候拍的家庭錄影帶素材構成,前半段是這家人相處融洽、幸福的樣子,但到了後段一切的事情就開始走樣,這台攝影機拍下導演快樂的童年,也拍下了1995年她的家鄉發生的,一場傷亡非常慘重的軍工廠爆炸案。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僅是一個家庭電影,也是一部災難電影,更是一部成長電影。導演雖然經歷這麼悲痛的事情,長大後的導演和小時候的導演聯手,將傷痛的經歷轉化成藝術的力量,讓我們透過這些影像感受到生命的韌性。是一部非常動人的成長電影。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