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女性影展 │ 選片指南 文字版】 2023女性影展 選片指南 與談人:策展人 陳慧穎、選片人 卓庭伍、選片人 謝以萱、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唐翊雯 文字紀錄:楊詠琦、張元薷 今年是女影30週年,我們在1993年,第一屆舉辦的時候不叫女性影展,其實是叫女性影像藝術展,當時的狀態不是主打某個特定的人作為主辦人,而是一群藝術家、學者、倡議者,還有很多影像工作者集體合辦,今年想要呼應這種集體性的精神。在整個節目的編排當中,你也可以慢慢地發現,時間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單元中也有不同樣貌的呈現,如果大家對每個單元的設定想要有更多概念的話,我們專書每個單元都有請,比如作家、選片人或是藝術家來幫我們寫專文,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開幕片 Opening Film】 《大地母親》Earth Mama 主講:陳慧穎 本片在今年的日舞影展播映,在紐約MOMA新導演/新電影影展也是開幕片。故事背景設置在美國,講述一位已經有兩個小孩的小媽媽,兩個小孩都在寄養機構。但這部片其實不全然像是社會寫實片,我認為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美國可以說是非常底層的生活狀態,用一種像是神話寓言的方式呈現,但是又保留了一點的紀錄片的感覺。然後這部片以16mm拍攝,而且攝影師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攝影師,可以想像整部片的攝影風格非常地漂亮。 那這部片還有兩個部分很精彩,一是飾演小媽媽的這個主角,其實是一位奧克蘭的饒舌歌手,真的非常地厲害,很難想像他是第一次演出;另一點是導演本身其實也來頭不小,他之前是一名奧運排球選手,這部片是他的首部劇情長片作品,之前有拍攝過滿多MV、音樂錄影帶,還有很多短片,在短片的呈現上也有非常好的成績,比方說曾經被FOX等知名片商發行,甚至有很多機會能跟一線的音樂人合作等等。 【閉幕片 Closing Film】 《小嫉妒》Ama Gloria 主講:謝以萱 這部片是今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雙週的開幕片,在影展期間就很受到觀眾的好評,是一部非常暖心、揪心的電影。主角是一個六歲的女孩,他心愛的保母要離開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於是在某一年夏天,女孩就吵著要去保母的家鄉,維德角找他。這部電影講的是主角如何因為他熟悉的人離開了,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在面對這種分離的時刻、在新的地方建立新的關係時,那種脆弱但又強大的情感張力。 雖然講述白人小孩跟非裔保母,這種角色組合的電影其實也不少,可是這部電影很難得的是,直接地面對小孩的負面情緒,就如同片名小嫉妒,到底小孩的嫉妒心是什麼樣子?從嫉妒心出發,他又可以長出什麼樣動人的能量?同時本片的監製,是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長期合作的製片,那瑟琳.席安瑪就是拍《燃燒女子的畫像》還有《親愛的同伴》的導演,這部電影其實滿有席安瑪電影的神采,但是又長出自己很獨特的個人敘事風格。 【台灣競賽 Taiwan Competition】 主講:唐翊雯 台灣競賽短片輯#1:《Afterlife》、《鷺鷥河》、《六月雨》、《跳繩》 《Afterlife》、《鷺鷥河》The Egret River 這兩部短片在講的都是某一種寂寞,《Afterlife》是一個守墓人的故事,《鷺鷥河》則是一個保全在城市裡,雖然是日復一日的生活,但他有一種自己在守護的小小浪漫;其實《Afterlife》也是,雖然身為一個守墓人好像很是寂寞,可是在一個大家看似不會特別有情感連結的地方,他卻對這個地方有著很深的情感。 《六月雨》Summer Rain、《跳繩》Sister 這兩部作品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呼應,一個是姐姐跟弟弟,另外是一對姐妹,相信大家如果你有你手足,常常會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產生一些既愛又恨的情感。 台灣競賽短片輯#2:《大夜》、《哭聲》、《游墓》、《海都是海》 《大夜》Night Shift、《哭聲》Fear Kills 《大夜》是一個護士每天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但他想要尋找情慾上的出口、流動;《哭聲》則是人被關在各個不同的房間裡,卻想像出來很多難以形容的恐懼。在《大夜》裡,我們看到這個女子在城市中穿梭,找不到他情慾可以呼應的對象,但《哭聲》卻在密閉的空間裡產生各種對世界可怕的想像,另外兩部的視覺相差滿多的,大家可以互相比較看看作品間的異同。 《游墓》The Nomadic Tomb、《海都是海》The Tomato Girl 第一次看到《游墓》的時候非常驚艷,它是一個很奇妙的動畫短片,採取了墳墓作為非人的主角,但這個墳墓會到處跑來跑去《海都是海》運用許多複合媒材的設計,採取一個有點幽默的角度,以挖苦自己的方式,甚至到了有些尖酸的程度看待自己的認同,讓觀眾感受到,這個東西是我經歷過的,是我在這次短片裡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也是臺灣導演比較少用的敘事方式。 台灣競賽短片輯#3:《觀景窗裡》、《瑪麗快跑》、《食髓花》、《春水奇譚》 《觀景窗裡》In My Eyes、《瑪麗快跑》Run! Mothers 《觀景窗裡》是一個女兒在懷念他父親,在框內跟框外去尋找父親的蹤跡與記憶,一個比較詩意的作品。《瑪麗快跑》其實當時我在公視時就有選了這個作品,很開心看到他現在拍成了。臺灣的短片都會有一種跟著時代流動的潮流,比如說前幾年常常會是長照相關的議題,再過幾年就會是移工的議題,可是這部短片讓你看到另外一種面向。 《食髓花》Implantation、《春水奇譚》The Last Sho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很老的經典恐怖片叫做《異形奇花》,可能是只有我這個年紀的才會看過吧,他是在一個街角的小店,有花長出來會吃人的故事。《食髓花》其實有一點這樣的味道,然後因為他有些所謂低保真的視覺敘事跟處理,也有些像是七八零年代的復古式的的科幻片或恐怖片的變形。《春水奇譚》因為今年是第一年參加女性影展,我過往的想像可能還是比較偏於女性、去陳述女性情慾,或是受到父權社會影響的一些反思。但是《春水奇譚》是一個女性導演講男人的性器官這件事情,這個性器官可能是很沮喪的,可能是老態龍鍾的,跟性器官對話這個奇想非常有趣。 台灣競賽短片輯#4:《泅》、《島影》、《人之初性本善》、《最後三十天》 《泅》Set Sail、《島影》The Island of Us 通常對於回憶,我們都會有一點近鄉情怯吧,可是《泅》是一個對自己祖父很浪漫的作品,其中運用的動畫技巧,穿梭現實與過去祖父發生的事情,再加上他的客家口白都非常動人,是一個很溫暖人心的短片。那《島影》是去年金穗的得獎作品,余聿導演是文策院支持方案裡面我們非常喜歡的一位動畫短片導演,他所運用的技巧跟故事結構,都非常厲害,。 《人之初性本善》Lust of Life、《最後三十天》30 Days 《人之初性本善》裡面我們會看到不斷露出的美麗的身體,還有各種主角對於自己身體的禮讚,我覺得一個成年女子可以這樣擁抱自己的身體,在台灣社會是少見的,雖然你可能在社群媒體上會看到這樣的人,但當他真實地呈現在你面前,這樣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身體,大膽跟毫不遮掩,我認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紀錄短片。《最後三十天》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對身體的焦慮,可以說是已經接近奇幻的憂慮,這正反映了我們對自己身體成長過程當中的不安。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Unknown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也許會讓人聯想到今年滿流行的一部片,當然《本日公休》是一個設定好的場景,但如果你喜歡《本日公休》的話可以參考看一下《沒有名字的理容院》,因為它更為生猛,也更可以看出一個在城市邊陲的樣貌與故事。 《哈勇家》GAGA 跟《沒有名字的理容院》沒有血緣關係的互相羈絆比起來,《哈勇家》是家族形成的社群,兩部作品有著奇妙的呼應,可以作為相互參考。陳潔瑤導演在這部片用了許多素人演員,導演是怎麼統合演員的表演,當中有專業演員也有素人演員,又要如何在看起來很自然的流動當中,放入自己的視覺美學,如果有機會再看第二次,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欣賞。 【屬於我們的城市 Our Queer City】 這個單元算是我們常設的酷兒單元,這次酷兒片數量雖然沒有很多,但每一部都真的是精挑細選。以前可能把酷兒作為他者,但現在我們改成另外一種視角,成為「屬於我們的城市」,看當它的時間,化為空間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KOKOMO:未至之城》Kokomo City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導演叫做D.史密斯,他其實是一位相當成功的音樂人,過去曾兩次獲得葛萊美獎提名,他也為知名歌手如凱蒂佩芮或者是小韋恩擔任音樂製作人。但是他跨性的這個過程,竟然讓他有點像是被逐出音樂的圈子,他在這個非常艱辛的過程中慢慢決定要拍這部片,產生了他的首部影像作品。 另外有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這部片有其迫切性存在,因為其中有一位受訪者,在拍完這部片後被槍殺,某種程度上提出跨性別族群在美國的真實處境,發生這件事也讓導演深深感受到,拍這部片有著非常必要的一個原因。 《UKI》 主講:陳慧穎 同樣在講慾望跟城市之間的關係,《UKI》裡面動用了很多遊戲引擎和3D動畫,或是特地打造出擬仿的、很塑膠的質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鄭淑麗的作品,2017年有來過女性影展的人可能會稍微熟悉一點,當年有放映他的兩部作品,《I.K.U.》跟《體液》,《UKI》其實就是2000年的《I.K.U.》的續集,大家也不用太擔心沒有看過前作會不會看不懂,因為我們這次跟失聲祭有特別的合作,是電影再混音現場演出,除了失聲祭的音樂展演外,也會放映《I.K.U.》的導剪版,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 《赤耳殺機 (2K數位修復)》Flaming Ears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是1991年的作品,由三位實驗導演一起拍攝完成,有著非常低保真的風格,因為用超八攝影機拍攝,裡面有種自製手工感跟低成本的感覺,他其實是要拍一個有點像實驗科幻片的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他的手作感與很多實驗手法,讓觀眾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異質性的空間。導演之一是阿什莉.漢斯.舍爾,是現在非常知名的一位跨性別藝術家,大家可能會認識他畫家和裝置藝術創作者的身分,但更早期的時候,他拍了非常多的實驗電影。 《LESVOS:我們的家》Home Ground 主講:卓庭伍 《LESVOS:我們的家》是關於首爾一間叫做Lesvos的女同志酒吧,也是南韓第一間公開的女同志酒吧,更早期有一些比較地下的茶房或酒吧,可能會被查緝等等的。它一開始九零年代中期的時候,本來是在麻浦區一個地下室的咖啡廳,女同志社群中一個人的媽媽開的,後來就轉做女同志酒吧,幾年後到了2000年左右,輾轉搬到了首爾的新村,也是同志活動的範圍之一的新村公園附近,就在那邊開了大概有20年。 然後Lesvos這個名字其實是個公開的秘密,因為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詩人的沙芙出生的島嶼Lesbos,也就是Lesbian的英文字源,因為在韓文跟日文V跟B通同,便取作Lesvos。它的英文片名Homeground,傳遞出這個地方對酷兒來說像家一樣,友善、溫馨,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這是對南韓的同志歷史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部片。 《成為家人的我們》Silent Love 主講:卓庭伍 它是非常細膩、溫柔的一部觀察式的紀錄片,導演以一種比較不侵入的方式,跟被拍攝者之間非常親密的距離紀錄下,關於兩個女人和一個青少年,成為一個非典型家庭的過程。 起初拍攝時,女主角是35歲,他弟弟14歲,也覺得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了,但在拍攝幾個月之後,導演才知道他的女主角在柏林有一個女朋友,這個女朋友後來也加入到家庭中。因為女主角需要爭取他弟弟的監護權,但同志戀情在波蘭那邊是不被認可的,他們因此需要隱藏彼此的戀人關係,這整件事也就讓拍攝變得比較困難,導演也一度非常猶豫,這個秘密關係是不是不應該被拍成紀錄片?等於是可以看到導演跟攝影機前三個人物,一起分享長達四年中發展出的生活和情感,在影像跟內涵都是非常動人、非常有溫度的一部作品,作為紀錄片的拍攝,還有紀錄片的倫理來說,也很值得探討。
【2023女性影展 │ 選片指南 文字版】 2023女性影展 選片指南 與談人:策展人 陳慧穎、選片人 卓庭伍、選片人 謝以萱、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唐翊雯 文字紀錄:楊詠琦、張元薷 今年是女影30週年,我們在1993年,第一屆舉辦的時候不叫女性影展,其實是叫女性影像藝術展,當時的狀態不是主打某個特定的人作為主辦人,而是一群藝術家、學者、倡議者,還有很多影像工作者集體合辦,今年想要呼應這種集體性的精神。在整個節目的編排當中,你也可以慢慢地發現,時間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單元中也有不同樣貌的呈現,如果大家對每個單元的設定想要有更多概念的話,我們專書每個單元都有請,比如作家、選片人或是藝術家來幫我們寫專文,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即溶宇宙 Everything Melts Into One】 剛剛有提到時間的姿態是今年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即溶宇宙就是完全把時間拋到一個無限的想像空間,裡面的片子都像是打開了另外一種全新的視野,每一部都帶著驚喜感,都有一種「1+1=?」像驚喜包的狀態,有不同的哲學觀點甚至是礦物的觀點,不斷地探索影像極限。 《召喚(致芭芭拉)》Vever (for Barbara) 主講:陳慧穎 這次放映的《召喚(致芭芭拉)》加入了芭芭拉.漢默爾與瑪雅.黛倫,導演對於如何讓他們進入作品的想像非常有趣,他把影像本身視為一種類似神靈的坐騎,以導演像是被附身的方式,去想像、去召喚他在電影路途上非常重要的導師,或是他形容瑪雅.黛倫像是祖先般的狀態。這部片用了很多召喚的手法,同時也處理三位創作者與創作本身間的關係、他們面對非自身文化時的關係,以及三人都呈現出一種不願意…或是說無法完全掌握這個素材的感覺,我覺得這部片呈現出一種可以說是,像是三人家族譜的關係,這樣形容有點怪,但他就是用一種很奇妙的方式,把三個人都串聯在一起。 《最終幻境》Last Things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也有一種串聯的感覺,它是串聯科幻跟科學,大家大概都知道科幻跟科學間的關聯性,但《最終幻境》把這件事情,形容到非常奇妙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這部片找到了一個很神奇的觀點,是礦物的觀點,大家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有點無聊,但我一開始在沒有任何預期下看到這部片,完全被震懾到,原來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看待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你可以想像導演把底片攝影機,架設在非常現代的科學實驗室裡拍攝,想盡辦法拍攝那些平常很難拍到的粒子或是礦物質等等,呈現在大銀幕上真的非常的漂亮,完全就是屬於大銀幕的作品,鄭重推薦給大家。 《走走》Walk Walk 主講:謝以萱 《走走》是新加坡導演陳彬彬的最新作品,作為新加坡很重要的一位紀錄片導演,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叫做《星國戀》,是關於新加坡政府在六七零年代時,當時國內反共反左派的思潮下,流亡政治犯的故事,《星國戀》也因此在新加坡國內被禁。相較於《星國戀》直接處理比較大的國家歷史,對個人造成的影響,令人驚喜的是,《走走》從日常角度出發,在新加坡社會中,從個人的角度去談人在社會裡的處境,回到非常個人的小狀態,拍攝四個女性在城市的空間中,大家每天健走,真的就是走路。《走走》用形式、概念都很簡單,但後座力強勁的方式呈現。 《眼球人》The Eyeball Person 主講:謝以萱 我也想要力推《眼球人》,這部片的導演是一位日本的實驗電影導演村岡由梨,他其實是女影好朋友,基本上他的每一部作品女影都有放,他的電影創作總是從作為創作者,非常私密且個人的角度出發,手法也非常的強烈並具有實驗精神。《眼球人》更是回到電影與觀看的關係,還有對女性具有生育能力,成為母親這個角色的觀看。我每次都能從他的創作裡獲得許多能量,因為他的作品非常的誠實,很直接、誠實地回應他作為女性創作者,面對生命不同階段所遇到的各種課題,這部電影同時也是他獻給出生不久的女兒的一個禮物吧。 《今日種種》Today 主講:謝以萱 這部片是美國前衛電影先驅,也是酷兒電影不可忽視的重量級導演,蘇.弗迪胥的最新作品,它的片名非常簡單就叫Today,這部片其實就是在拍他的日常生活,導演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拍攝他生活的環境,去旅行的一些記憶,也拍和年邁母親的相處,因為母親年紀大了,就把媽媽接到紐約一起生活,母女倆隔了一段時間重新一起生活,彼此間都需要重新適應,整部片就是在拍這樣的,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日常:人會衰老、會在生活中感受到各種喜怒哀樂,蘇做為一個如此資深的導演,最厲害的地方是,他總是很輕盈地展現這種生命的力度,這部電影乍看好像沒什麼特別,可是他就像每種食物都會有的經典原味,越看會越有滋味,那種平凡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在觀眾離開電影院之後,往往會在你腦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移動身景:凝視、抵抗、創作與歌唱】 Inner Landscape: The Art of Seeing, Singing, Making and Rebelling 這個單元處理的題目一直都是女影最關注的,也就是關於我們身為女性,無論是生理上、社會上或文化上的女性,當然在現代社會裡面,大家都知道兩性平等的重要性,但事實上身為女性的身體依然有各種不容易。特別是今年我們在選片、形構這個單元的過程中,有很多不一樣的關注,可能是關於身體在特定場域的在場跟詮釋、日常生活會碰觸到的像是墮胎、小媽媽或是重置性別的議題,也在其中探討身體跟創作之間的關聯性,也因此成為很重要的一個單元。 《診間的身景》Our Body 主講:謝以萱 這部片可以說是今年非常重量級的一部片,不只導演是紀錄片大師克萊兒.西蒙,同時片長也長達三個小時,但是不得不說大師真的很厲害,因為看的時候完全不會覺得有三個小時,非常的順暢。影片在法國的公立醫院裡面拍攝,各個問診間裡,不同病患跟醫療人員對話的場景,導演當初會想要拍這部片,就是因為自己求診的經驗深刻地體會到,現代的醫療體系下,我們作為人跟自己身體的疏離,因為高度仰賴西方醫學來整治我們病痛的身體,可是在醫療體系中內建各種權利的不對等。關於生老病死、關於性別、關於醫療人權與醫療照護等等,在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命題,而且我們會看到這些各異的身體,同時構成了一個集體經驗,共同組成了社會的身體,《診間的身景》是一部非常動人且切實的紀錄片。 《桑拿私話》Smoke Sauna Sisterhood 主講:謝以萱 再來這部也跟身體相關,而且是非常私密視角的電影,叫做《桑拿私話》,正如片名,是發生在洗桑拿的時候,那大家都知道洗桑拿其實是一個最坦誠相見的時刻,這部電影拍攝在愛沙尼亞的傳統的桑拿浴裡面,這些進行桑拿蒸氣浴的女性們的私密對話,這個私密不僅僅是在這些人的談話內容,因為他們就聊感情、聊八卦、婚姻、聊生育、聊情慾、聊身體,這個私密同時很巧妙地也展現在聲音設計和鏡頭的使用上。整部片的影音會讓你像是,有人在你耳邊輕聲細語聊天,就好像身處在桑拿的蒸氣浴,某種程度他們談的可能不是每一個都是這麼的舒服的經驗,但是整體觀影下來,就有一種你也洗了三溫暖的感覺。 《她與她的自畫像》Apolonia, Apolonia 主講:謝以萱 《她與她的自畫像》也是滿重量級的,是因為導演花了十多年拍攝,其實是拍跟他差不多年紀的好朋友,當時開始拍攝的時候他們才20多歲,非常年輕,導演就一路拍一路記錄,拍到兩個人30多歲,要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這部電影的主角阿波羅妮亞,是一個懷抱著藝術夢的女生,整部電影就是關於他對未來的探索、他對作為藝術家、作為一個創作者的各種執著跟挫敗,包括在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等等,經歷了各種人生的起起伏伏。它是去年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的國際競賽首獎,也是今年香港電影節火鳥大獎最佳紀錄片的得主,非常推薦大家來看。 《夏日片羽》Hummingbirds 主講:卓庭伍 這一部紀錄片非常特別,是我們也非常喜歡的一部,它是一部在畫面、聲音和音樂處理,甚至於影片裡面情感的流動,從裡到外都充滿了青春色彩的一部紀錄片,它的拍攝的地點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在美國德州南部的一個邊境城市拉雷多,跨過一條河,就是墨西哥的新拉雷多,所以它其實是拉丁美洲非法移民非常重要的一個入境點。這部電影由兩個在德州拉雷多市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拍攝,其中一人是墨西哥出生,美國移民政策的問題讓他沒辦法立刻獲得美國身分必須離開,他們拍攝的期間是他們一起生活的最後一段時光,等於是紀錄了他們最後一段時光中一些吉光片羽的畫面,所以中文片名取作《夏日片羽》,是非常動人非常美,很甜蜜又有點酸澀的一部片。 《誰來做主:運動殘酷記事》Category: Woman 主講:卓庭伍 這是我當時跟另一位選片人慧穎說,一定要放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紀錄片,在看的時候有很多時刻都讓人感到痛心的一部片。導演本身也是一名運動員,他是加拿大草地曲棍球的國手,因此他紀錄的方式,不是從一個業餘的,或者是所謂「女權」的角度,很盲目地批評運動界裡面性別檢測的歷史,他其實是帶著一個迫切感去討論現在的運動界裡,關於性別判定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這幾年運動競賽對於性別檢測,以及納入跨性別選手這些標準的改變和過程。今年台灣有一位運動選手林郁婷,他的印度拳世錦賽銅牌被取消,因為他的性別檢測數據異常,睾固酮濃度過高,世錦賽在放寬跨性別參賽之後,才開始對選手進行性徵檢查,如果你不接受,就會被取消參賽資格,但這些基本上都是針對女子組的檢查。 這部片提出了很好的疑問,在運動中的性別問題其實非常的複雜,因為它當然牽涉到先天性的體質不同,還有參賽選手的公平性,甚至是安全性的問題,可是所謂的性別檢測,是否也是建立在某一種歷史,或者是種族的歧視上?這是需要不斷去討論的一個問題。 《房屋是黑的 (4K數位修復)》The House is Black 主講:陳慧穎 本片導演可說是伊朗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一位女詩人,也就是芙茹弗.法洛克札德,除了詩人以外,他也是一位畫家、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導演,但他身為導演唯一的一部作品就是《房屋是黑的》,當時出來的時候,在伊朗雖然不算完全禁映,但是也被刻意地掩蓋,卻在伊朗之外的國家,引起非常大的迴響,可以說是伊朗新浪潮的一個先驅之作,在伊朗新浪潮真正開始之前,就已經完成這部片。在這部片導演把鏡頭轉向一個痲瘋村,也就是漢森病聚落的日常,去直視世人可能不願意直面的,所謂的極端醜惡,我認為這部片完全就是結合了芙茹弗一生當中最想要追求的幾件事情,美麗、自由還有真實。我們這次放映的是修復的版本,那這版本其實真的非常難得因為據傳就是有非常多不同長度的一個版本不斷在流傳,然後但是這個版本應該是就是現今,目前最最為完整的一個版本。 《通往美好小徑》And, Towards Happy Alleys 主講:陳慧穎 導演本身是印度一位學者,但他非常喜歡伊朗片,從伊朗電影裡學習很多的歌曲還有詩歌等等的,也為此踏上伊朗去追尋他的電影夢,在過程中,他訪問了非常多關鍵的人物,包含他試圖去尋找電影中的一些大師像阿巴斯、法哈蒂等等,在過程中你會覺得好像伊朗電影裡的人物突然就出現在你面前,因為他不只訪問導演,也訪問了一些演員,同時他不斷地再去回溯、追尋就是伊朗詩人芙茹弗在各個地方的存在,雖然片中訪問了許多男性導演,但這部電影的根本還是不斷地去追尋芙茹弗。 《光 (2K數位修復)》Lumière 主講:陳慧穎 《光》在講的則與法國新浪潮有關,這個導演就是珍妮.摩露,為什麼會把這部片也放在這個單元裡,其實很大一個層面,是回應到藝術實踐跟身體之間的關係,在這邊他的身體不是像其他片中,那麼明確的狀態,但我覺得《光》的存在,在這個單元裡起到了還滿奇特的作用,因為導演本身是珍妮.摩露,就是法國新浪潮非常重要的一個謬思,他人生出演了應該有150多部片,是非常驚人的數量,他也有出現在蔡明亮的《臉》裡面,他在2017年過世時,金馬也有做一個專題紀念他,那時候四處都有非常多的回顧展紀念他,但很關鍵的一點是很少人提到他也是一位導演,曾經拍了三部片,在一片紀念的聲浪中開始出現一些聲音說,他的這三部片應該要被好好地重新檢視、重視,的確在他過世之後,這三部作品終於完成修復。 【直面記憶邊境 Reaching the Impossible】 《芒果成熟時》、《蜜莉蘇坦多:想像的旅程》、《我未曾到過的故鄉》都是從導演自己的家庭故事出發,重新去爬梳家族的歷史、故鄉的歷史,而且可能是他們從來沒有去過的一個故鄉,或者是上一代沒有告訴他們的過去,導演們作為可能是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想要重新回溯自己的故事,開始透過拍電影的方式,一方面是探索個人的故事,一方面也是探索家庭的故事,從這些電影、個人的故事,其實也連動到可能國家的故事、社會的故事,特別是在這些作品裡面,也會去呈現女性在整個環境裡面,在女性身上可能會產生的傷害或者是遺憾。 《芒果成熟時》The Taste of Mango 主講:謝以萱 這部作品談了母女三代,那種不可言說的過往,因為是非常傷痛的記憶跟衝突,在母親跟女兒之間,這種愛跟衝突,到底可以怎樣消化,我覺得在《芒果成熟時》就有非常精彩的展現。 《我未曾到過的故鄉》Joonam 主講:謝以萱 《我未曾到過的故鄉》也是導演要重新去學習不熟悉的語言,可是那個語言其實是他的阿嬤講的語言,他的阿嬤是來自於伊朗,在這個過程中,他也重新的認識自己的母親跟阿嬤,在最後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蜜莉蘇坦多:想像的旅程》Milisuthando 主講:謝以萱 它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這個導演的名字就是影片的名稱,就叫蜜莉蘇坦多,他的家庭其實就是整個南非種族隔離的黑歷史的縮影,因為這個導演出生在分離主義政策下建立的一個共和國,叫做川斯凱共和國,在這個共和國裡面是一個黑人的自治區,跟白人是徹底隔離的,也就是說導演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歧視,因為生活在那裡是沒有白人的,但是就會發現說,這個社會是一個刻意被打造出來的泡泡,而且正是因為有歧視的隔離政策存在,才會有這樣子的一個共和國的產生。 導演長大之後,就赫然發現這個外在的世界,其實跟他成長經歷過的很不一樣,所以這個電影就是關於他重新去體會跟認識那一段,跟他的家庭切身相關。 《若愛有形》The Eternal Memory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其實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很喜歡的一個女導演,他叫瑪蒂.艾柏地,我們之前也有放過他的《大人的模樣》、《阿公偵探大鬧養老院》,這次我們帶來的《若愛有形》就是他的新作品,我覺得看過他作品的人,就會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擅長捕捉人物的情趣、人跟人之間的互動的一個導演,但我覺得這部片,當然也是同樣聚焦在人物身上,但我覺得可能是目前他最正式的一部片,也是最可能被閃瞎的一部片,因為這部片就是聚焦在一對情侶,他們現在都是老夫妻,一個之前是一個新聞工作者,一個之前是文化部長。 《愛的缺口》Love According to Dalva 主講:陳慧穎 它是去年的坎城片,在坎城影展也有獲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我覺得是很厲害的一個題材,主角是一個12歲的女孩,他從小就是媽媽離家,然後爸爸不讓他跟外界接觸,再後來被社工人員介入,那我覺得這部片可能在外界的眼光會覺得說,爸爸是因為非法監禁、亂倫,然後入獄,就是會覺得這個爸爸很糟糕,或者這個家庭很糟糕,可是其實這部片完全沒有從這樣的視角去切入,這部片反而回到這位小女孩的視角,小女孩的觀點可能不見得同意剛剛所說的那個觀點,他反而會覺得社工的介入是很有戒心的,為什麼要分開他跟他爸爸這樣子,他可能也非常喜歡他爸爸,所以這部片我覺得它還原了世界本身的複雜度,而且很細膩的去處理這個很棘手的課題。 《交易》Charcoal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的話我覺得是今年片單裡面還蠻特別的一個存在,它是一部犯罪片,但有一點黑色幽默的巴西電影,那我覺得這部片厲害的點就是在於,它其實還蠻明確在指涉國家的狀態,就是把家庭置換成國家的一個狀態的意味,就是導演覺得說,當你生活在一個十分荒謬的國家的時候,任何的荒謬都不再荒謬,任何的荒謬可能都有點開始麻木,不知道哪一個是對是錯,那我覺得《交易》其實就是把這個層面以一種很黑色幽默的方式來呈現,那這部片的攝影則是非常的厲害。 《都是你們害的》Look What You Made Me Do 主講:卓庭伍 這部紀錄片的英文片名,就和泰勒絲一首關於女性復仇的歌同名,所以我們後來就找了那個歌曲的中文翻譯作為片名,那顧名思義就是一部關於女性復仇、女性暴力的紀錄片,它也完全沒有令人失望,因為這個導演是非常有經驗的,在選擇題材上還有視覺呈現上,都非常大膽的一個荷蘭籍導演,那我們女影的一些朋友,也是在今年MeToo的整個過程,就我自己看到或是聽到的一些經歷裡面,這個作品對我來說是比較不走這個悲情路線,雖然說整個過程一樣是非常的痛苦和無奈,但是看完整部片,會給人一種復仇快感的一部很值得觀看的電影。 《密語者》Hidden Letters 主講:卓庭伍 是關於在中國湖南省江永縣的「女書」,就是在女性之間秘密流傳的一套書寫系統,這個書寫系統是在1982年被學界發現之後,吸引了很多學者去研究,後來也被當成一個創作的素材,像2011年就是由李冰冰跟全智賢主演的電影《雪花與秘扇》,就是關於女書這個題材的作品,甚至在2006年,這個「女書」也進入了中國的第一批非物質遺產的名單。 可是這部片不是關於女書的歷史或者是關於女書的一些研究,在這部片裡面會看到,有點像是黑色喜劇的一個荒謬現象,這個文化已經脫離了生活,也脫離它的語境,完全的被一個父權的社會作為一個奇觀給收編了,變成了一個商品、文化品牌,看著看著你會開始對電影裡面,圍繞著女性不斷說話的每一個男性感到厭煩,會非常的感同身受,裡面有非常多會讓人會心一笑的時刻。
【2023女性影展 │ 選片指南 文字版】 2023女性影展 選片指南 與談人:策展人 陳慧穎、選片人 卓庭伍、選片人 謝以萱、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唐翊雯 文字紀錄:楊詠琦、張元薷 今年是女影30週年,我們在1993年,第一屆舉辦的時候不叫女性影展,其實是叫女性影像藝術展,當時的狀態不是主打某個特定的人作為主辦人,而是一群藝術家、學者、倡議者,還有很多影像工作者集體合辦,今年想要呼應這種集體性的精神。在整個節目的編排當中,你也可以慢慢地發現,時間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單元中也有不同樣貌的呈現,如果大家對每個單元的設定想要有更多概念的話,我們專書每個單元都有請,比如作家、選片人或是藝術家來幫我們寫專文,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重返新時區:三十週年特別企劃】 Inventing the Time: 30th Anniversary Special Presentation 這個單元我們把所有的女影的歷屆作品都找出來重新的觀看,去思考有沒有機會再向外擴充的可能,是不斷在找尋片子的一個過程。 重返新時區短片輯#1:《鬼的狂歡》、《日日月月》、《腦內風景》、《高飛》、《波城性話》 《鬼的狂歡》Ghost Carnival 主講:陳慧穎 這部是女影從來沒有放過的作品,它長期的無緣公開放映,近年來公開放映可能就是2022年的時候,是在柏林的一個非常大型的一個展覽中曝光,但在台灣的話很少有人提及,好像是一個不存在的狀態,所以這次真的非常開心,除了跟一些版權方合作以外,這也是跟國影中心的一個合作,有了《鬼的狂歡》的一個呈現,那它其實是掃描版本的一個作品,我覺得非常的難得。 《日日月月》Sun And Moon、《腦內風景》Mindscape 主講:陳慧穎 我們這次有發現說有蠻多的動畫作品,都非常的有趣那我們這次收錄的一個是《日日月月》,然後另外一個就是《腦內風景》,那這兩部片很特別的是,他們其實都處理就是家裡的長輩,可能是阿嬤或者是說家裡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阿公,可是處理的手法上是截然不同的,那我覺得把這兩部片併置在一起放映,其實非常的有趣。 《高飛》Of East and West 主講:陳慧穎 周旭薇導演在1988跟1989年連續兩年以他的作品,在金穗獎得到最佳16mm劇情片,他另外一部作品是《暗路》,跟這部作品,我覺得都非常非常的優秀,那我們這次挑選的《高飛》是一部有蠻多很有趣的類型手法的、實驗的感覺,然後裡面的主角,就是李安導演,那時候會有這樣的安排,就是因為李安是他的學長,所以請他演出這個有點像是痞子流氓的這個角色,然後這個角色去算命,說他只要往西方飛就一定會發,他就去紐約,就搞出很多的烏龍,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一部作品。那在現實生活當中,李安接著就拍出了《推手》,那周旭威導演在《推手》裡面,也是擔任副導演的角色,《推手》後續不斷的被放映,但好像《高飛》這部片就是相對很少的被再提及,那我覺得這部片再重新的把它找回來,也有一個還蠻有意思的一個節點。 《波城性話》The Breast Talk 主講:陳慧穎 它其實是一部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部作品,它是在1993年完成的,也就是女性影展剛成立的那一年,然後它也是三位政大廣電系的一個學生作品,然後是三位學生一起合作拍攝完成的一個作品,它的主題是女性的乳房,還有女性性徵在這個社會當中可能會產生什麼多重的意義性,那除了這個之外,也碰觸到大家的一個日常經驗,可能是在學校,可能在工作場所,可能是在醫院裡,雖然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學生作品,但我覺得在看到這部片的時候,有一種很有趣的感覺,是一部很有趣的小品。 重返新時區短片輯#2:《62年與6500哩之間》、《水戲》、《嘿!吉米》 《62年與6500哩之間》62 Years and 6500 Miles Between 主講:陳慧穎 那這部片的導演張文馨,是一位華裔美籍的影像藝術家,然後我們這次選擇放映的則是他相對比較早期的一部紀錄片作品,他其實長期以來是生活在美國,但是他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阿媽,叫做陳翁式霞,其實關於他阿媽的故事,曾經有出版一本書叫《阿媽的故事》,這個阿媽的故事在張文馨的眼裡又多了一層親密感,因為他就是家裡的家人,所以有機會可以很近距離的去記錄他跟阿媽的互動。 《水戲》A Play in Water 主講:陳慧穎 這是一部實驗片,導演曾經在美國的芝加哥念書,然後在那邊生活,拍成的一部實驗片,那他其中就是用很多的實驗手法,去反映出他自己內心感受的世界,跟他比較陌生的這個外在世界之間的文化衝突。 《嘿!吉米》Hey Jimmy 主講:陳慧穎 應該是去年在黑影展也有放映過這部片,那這部片是在講關於台灣冷戰混血兒的一個歷史,這個歷史是說在冷戰期間有很多駐守台灣的美軍軍人,也因為這個特別的歷史的關係,誕生了很多的混血兒,那其中就是這部片的主角吉米,就是這樣的單親混血兒背景,以及他自己身為變裝皇后的一個身份,我覺得這部片是一個非常可愛的狀態,在手法上也有混合一些動畫,讓整部片呈現出一個非常日常,但你又可以從中去碰觸到很少會碰觸到的,台灣關於冷戰時期美軍混血兒的狀態。 《私角落》Corner's 主講:謝以萱 我覺得這個紀錄片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年代,台灣可能在同志的議題上剛剛萌芽,大家好不容易有一些公共的空間可以聚集的那個時代的樣子,我覺得現在回頭來看這個《私角落》這部片拍攝下來的樣子,還有那個時候同志在酒吧裡面的互動,我覺得對應到我們現在的社會氛圍,其實是有蠻大的不同,也會有一些新的有趣的發現。 《2,1》 主講:謝以萱 這是導演李以霏的作品,這部片是非常難得可以重新看到的片子,因為它是台灣第一部在院線放映的女同志紀錄片,而且其實也在相當多的女同志研究的書籍裡面都會提到這部片子,但是其實一直都沒有機會看到,那這部片子完成於1999年,當年他其實是跟陳俊志導演的《美麗少年》,一起在學者全球影城放映20多場,所以那個時候基本上他就像是可能同志圈的一個熱門話題電影,在那個時代其實大家很少有這種大家可以公開談論同志感情生活的機會,我覺得那個時候《美麗少年》跟《2,1》的放映,就創造了那樣子的空間。 《老查某》(2023新版)Lauchabo 主講:謝以萱 《一代名妓──官秀琴》Memoir of Miss Kuan, A Celebrated Sex Worker 台灣廢除公娼已經要20年了,我想在場有很多年輕觀眾是沒有經歷過台灣有公娼的時代,所以我認為在這個時刻,重新看這兩部片的意義非常的重大,特別是經歷過疫情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疫情曝露出社會安全網的不足,那這個社會安全網的不足也顯示出,某一些特定人群的處境是特別脆弱的,到底國家是怎樣在對待這一群處在社會邊緣的一群人,他們其實是現行的社會福利系統、勞動的失業系統接不到的一群人,當年我們其實可以從這兩部紀錄片看到,當年的台灣政府,為了討好中產階級的選民,所以就宣布廢除公娼,可是你會看到廢娼的女性性工作者,他們生活就面臨了很巨大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不是只是說單純失業而已,而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使得白蘭跟官姐他們面臨非常嚴峻的生存挑戰,在廢娼之後也沒有很完善的家庭跟社會支持,所以當他們面臨生老病窮的時候,就會顯得非常的脆弱。 《樂生活》Life with Happiness 主講:謝以萱 那個時候《樂生活》在拍的時候,它其實是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的一個高峰期,那樂生療養院在哪呢,其實就是現在的捷運迴龍站附近,當年其實在保存樂生這個抗爭運動的時候,有非常多的人聲援,而且抗爭運動也持續了非常多年,就連當時居住在療養院裡面的院民們,他們也自己拿起攝影機走上街頭,就是進入跟抗爭這樣子,可是最終依然還是面臨了迫遷的情況,我覺得樂生院民長期面臨著,包含疾病產生的生理上的困難,而且也長期還承受了許多來自社會的歧視跟污名的心理壓力,然後現在又遭逢了都市開發,那我覺得重新在這個時刻回頭去看《樂生活》的時候,卻會讓人很深刻的衝擊,或者是非常的感慨,我們現在享受捷運的便利,但是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 《台北.女人.家──雙北市都更迫遷戶女性影像紀事》 主講:謝以萱 The Trail of Women's Tears: The Forced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in Taipei 同樣也是在處理關於居住正義,關於對家的想像被破壞,關於因為都市的需求,而被迫遷的人物的故事,那導演郭明珠其實在這部片子裡面拍了幾個,在那個時候非常重要的都更案,其中大家最知道的可能就是士林王家都更案,就是士林文林苑,這個事件可以說是上一個十年,發生在台北都會區都更案裡面,最具指標性的一個事件,因為當時整體社會的動員,包括聲援的民眾,然後政府跟建商也是動員非常多的警力,採取很強烈的驅逐手段,當時的媒體都非常廣泛的報導,那當然最後還是被迫遷的結局,我覺得其實在士林文林苑裡面這件事情,當時我在念大學,其實對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這個事件我重看時,真的做喚起當時很多的記憶,因為這個是可以說是我的第一次,就是在街頭上跟大家就是手牽手,然後被警察拖的一次經驗,所以現在重新看的時候,就會非常的感慨。 《南無撿破爛菩薩》Hail the Bodhisattva of Collected Junk 主講:陳慧穎 我們這次唯一收錄的一部MV,然後它是來自於三位創作者的一個合作,詩是來自於隱匿,音樂是來自於羅思容,然後影像是來自於葉覓覓,它是先有詩,再有歌,再有影像的作品,那這部片就是非常的可愛,就是南無解破爛菩薩,就是什麼東西都願意收這樣子,就是世界的不公不義啊,什麼都願意收,然後它是用台語唱的一首歌。 《河壩那人》The One by the River 主講:陳慧穎 是跟非常有名的一個客家歌手米莎有關,那那個米莎其實大家認識的米莎,也許已經是發光發熱的那個米莎,但是其實這部片完成於2010年,他就是回到那個最初的米莎就是還沒有發行過專輯,然後他就是可能會玩劇場啊,然後會在街頭唱歌的那個米莎,然後他其實這部片就是很難能可貴的,記錄到他籌備第一張專輯《河壩》的那個過程,那我覺得這部片看了非常的喜歡,因為他就是回到一個,很單純的創作者的一個狀態,就是關於為什麼他要開始創作的理由。 《黃色故事》The Game They Called Sex 主講:卓庭伍 是1987年由徐楓的湯臣公司出品,導演是王小棣、張艾嘉還有金國釗合作完成的作品,編劇有蘇偉貞、王小棣、蔡明亮,其實是在探討一個女性在保守的家庭,還有社會氛圍裡面成長,經歷他婚姻的過程,處理他對性的壓抑和恐懼的故事,那他描寫的就是由張曼玉飾演的同一個女性的角色,在他不同的生命階段,和不同的男人互相接觸、交往,或者說碰撞的一個三段式的集體創作,那其實就會讓我回想到,1981年張艾嘉在台視策劃的《十一個女人》的劇集,覺得很像是一次對話,然後又很像是新電影《光陰的故事》那樣的新導演的集體式創作,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由女性主導,關於女性故事、女性生命經驗的一個集體式的創作。 《強迫曝光》Where Is My Love? 主講:卓庭伍 這部片是可以被放在台灣90年代的同志影像發展脈絡裡面來講,然後來看的非常重要的一個作品,那其實90年代的時候,當時關於同志的議題在紀錄片的創作裡面,有非常精彩的發展和討論,可是在劇情片裡面就還沒有到那麼厲害,那雖然93年有李安的《囍宴》,然後1992年金馬影展也有一個滿大的同志專題,但它主要就是放映了英美的作品,所以台灣的劇情作品都還是缺席的,那這部片的導演陳若菲,也算是80、90年代,這一波海歸的女導演之一,所以這部片有一點點實驗,有一點點後設的講了一個年輕的男同志作家,他寫了一部有高度自傳性成分的小說,很渴望可以得獎,卻怕因為這樣就曝光了他自己的同志身分,所以面臨了一些關於認同的掙扎。 《三位老師兩個媽》My Two Mothers 主講:卓庭伍 這部電影滿有趣的,它是從個人生命經驗的出發的一個女性私電影,那導演林宛靜,他就是記錄了他在30歲的時候,出發去找尋自己生母,然後跟自己的生母,還有養母,也就是他的姑姑,還有跟他自己的阿嬤去重新討論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童年,以及他自己不知道的一些母親的生命經驗的過程,林宛靜導演他在兩歲的時候因為父親過世,所以他是由阿嬤跟姑姑姑丈代大的,他曾經去找過他的生母,可是當時家人的反彈滿大的,所以就是到了他30歲的時候,本來是要做一個關於流浪教師的一個訪談,但是卻因為這個「流浪」的概念觸動了他生命的一個缺口,所以他就開始去思考,要如何去找地方安放自己的生命,想要有一個追尋源頭、和生母對話的想法。 《玫瑰的戰爭》The War of Roses 主講:卓庭伍 這部片我覺得應該很多人會要去看,是2002年陳俊志導演和婦女新知基金會合作,特別針對反性騷議題開展的一部紀錄片,也是一部再次可以跟今年的Me Too浪潮互相對話的一部影片,那裡面有四個身分不同、身處的環境不同的女性,裡面有被教授騷擾的女大學生,有受到男主管性騷擾的女經理,有受到男醫師騷擾的女護士,也有受到職場性騷擾的工廠女工,那它就是記錄這些女性,他們在不同的生活職場環境去遭遇到的事件,然後還有他們走法律訴訟的過程,作為一種抵抗還有後續的一些事情。 《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 主講:卓庭伍 A Secret Buried for 50 Years: The Story of Taiwanese "Comfort Women" 這部片就是在1998年用膠卷拍攝的,但是剪輯是用數位剪輯,楊家雲導演就說那是他第一次用數位剪輯的軟體,所以他就是自學了非常久,剪得非常辛苦,那婦援會也在2019年就把這部片的原始膠卷,送給了國家影視廳中心去做更完善的保存,那內容其實記錄了13位位安撫阿嬤,關於戰爭很殘酷的回憶,那可以看到這些存活下來的阿嬤,他們其實非常非常的堅強,很難想像他們的身體是怎麼樣去承載那種歷史創傷的,看了會感到非常的心疼,或者是說非常的心酸,可是這些紀錄又非常的重要,在今年的五月呢,婦援會也發布消息,在台灣有登記的最後一位台籍慰安婦阿嬤離世了,所以在今年放映這部片,我覺得有非常特殊的歷史意義。 《海燕》The Petrel Returns 主講:卓庭伍 這部片的片名「海燕」,就是取自於他的丈夫雷石榆寫給蔡瑞月的詩《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就代表其實他透過舞蹈展現的身體,還有精神的自由,根據黃玉珊導演的自述,他開始拍攝這部片,其實是因為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要回收這個舞蹈社周邊的土地,於是藝文界為了搶救這個舞蹈社,有許多藝術表演者,走出了藝術的表演空間,走上街頭,開始了一系列的抗爭,尤其是1994年,有一場24小時接力的抗爭活動,甚至有三名舞者掛在15層樓的吊車上面24個小時,在中山北路也有數十個藝文團體,然後有200多位文化工作者的集結,最後在當時是有搶救下這個舞蹈社的,那在這部紀錄片裡面有非常非常紮實的訪談,還有很珍貴的舞蹈影像,可以看到蔡瑞月的舞蹈生涯,還有他的愛情、他的婚姻和創作教學的這一切,是如何和台灣白色恐怖的年代,在那個政治壓迫下展開的,然後和台灣的歷史互相糾纏,可以去理解一個女性,是在這樣子的迫害下,是怎麼樣用身體來展現一個很爆發性的藝術能量。 《與愛無關》Nothing to Do with Love 主講:卓庭伍 這部片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一部紀錄片,它是郭笑芸導演的家暴三部曲的第二部,那它第一部是《最遙遠的愛》,是以女性家暴受害者為主題拍攝,那這一部片《與愛無關》是跟加害者有關的,第三部是從小孩的角度出發的《愛的黑海》,那在這部片裡面呢,郭笑芸導演在一個家暴案的短期教育輔導課程裡面,認識了四位男性加害者,然後從他們的角度去追蹤拍攝,還有進行訪問,因為我們平常非常少,可以這麼長時間的去聆聽,或者是說被迫聆聽這些加害者,講關於他們是怎麼想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有自己的情緒、情感需求,講他們的生活,還有關於撫養權的想法,看到最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些人,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會看到的人,有可能是你認識的朋友,或者是你的親戚。 《Alis的心願》Alis’s Dreams 主講:謝以萱 其實還是關於迫遷的題材,只是說這個迫遷是發生在原住民族的身上,而且它是牽涉到族群之間的爭議,然後又有關乎到殖民歷史的,這影片我覺得還蠻難能可貴的是,導演自己是布農族人,這個電影就是紀錄了族人重新回到老部落,去追尋族群文化認同的一個故事,而且都是用族語來敘事,然後很深度的去呈現,不同族人的傳統的生活方式,跟面對社會的各種變動的一種態度。 《失婚記》Out/Marriage 主講:謝以萱 導演阮金紅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講述許多像他一樣年輕的時候,因為婚姻關係來到台灣,但是到了台灣之後,每個人的遭遇會不盡相同,而且也未必像當初那樣符合期待。 《麵包情人》Money and Honey 主講:謝以萱 那《麵包情人》則是聚焦來自菲律賓的家戶,那其實裡面包含的議題,不僅僅是移工的處境,同時也呈現了長照的困境。 《逃跑的人》The Lucky Woman 主講:謝以萱 關於逃跑移工的故事,那其實關於逃跑移工的故事,最近有一部很重要的紀錄片《九槍》在上映,那我覺得其實《逃跑的人》這一部片很適合跟《九槍》一起對照著看,那其實就像是一個故事的兩面,而且是生死的兩面。 【編織焦點】 【重返新時區】其實也回應了另外一個非常核心的單元【編織焦點】,這個單元真的非常好看,可以從當中去感受到什麼是集體的力量,還有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時候重新談論「集體」,希望大家可以實際的進戲院去感受,如果想對這些片子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想邀請大家前往9月27日禮拜三晚上,由林木材和黃惠偵導演的一個對談講座,會很細緻地講到這個單元的內容。
時間:2022/9/16 (五) 19:30-22:00 地點:光點華山2樓多功能藝文廳 講者: 陳慧穎|女性影展策展人 卓庭伍|女性影展選片人 謝以萱│女性影展選片人 許耀文│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內容:開閉幕片、日本女性映画先行者:田中絹代、在邊緣聽見世界、微塵顯影 本屆主題介紹 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女性影展29歲了,明年即將迎來30歲。我們今年的主題是「造聲遊歷」,在正式邁入下一個三十年之前,希望可以Chill一點,用更直覺的方式感受、聆聽影像,好像是正式發出聲響之前的一個空檔,好好感受在這空檔,其實也是讓各種想像力啟程,好好遊歷一下的時間點。既然叫造聲,今年當然也少不了跟聲音有關的連結,等一下再好好介紹。 開閉幕片 《永恆的乳房》 慧:田中絹代從1924年踏入影壇,從14歲演到65歲,演出大概250多部電影,從默片跨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她的演職生涯重要性當然是不用說,相形之下她的導演生涯沒有受到那麼大的認可。可是事實上,無論就田中絹代本身拍片這件事情或是她的電影藝術成就而言,田中絹代之於日本影史的重要性是很值得好好被檢視的。 坂根田鶴子是日本第一位女導演,於滿洲國拍攝《初姿》卻遭到劇組消極抵制。電影完成後更慘遭影評們的無情批評,日本史上第一位女導演就這樣早早結束導演生涯。一直到田中絹代出現,她是日本史上第二位女導演,首位活躍於日本戰後電影黃金時代的女導演,在她的六部電影中,她跟很多女性從業人員合作,包含女性編劇、製片等等,是以往日本影壇上從所未見的狀態,我們很希望好好地介紹田中絹代作為一個女導演的面向。 《永恆的乳房》,這部片可以說是田中絹代執導作品中最具指標性的代表作,它改編自中城文子的傳記,是第一部導演和編劇都是女性的日本電影。在講一個女詩人罹患乳癌,如何去面對她的生涯,很細膩地描繪了主角面對婚姻、愛情、友誼、創作的生命經驗,關於身體VS疾病、身體VS慾望間很複雜的關係,這部片在當時算是非常非常前衛的作品,看完會覺得說,田中絹代作為最被低估的導演,太沒有天理了。 《女影人生》 慧:這部片來自韓國當代備受矚目的實力派導演申秀媛,跟開幕片兩部片是互相呼應的狀態,英文片名也可以看得出來,從《Forever Woman》 到《Hommage》,從當代視角去面向影史的一種致敬。《女影人生》在講一個女導演拍片難產又賣不好,誤打誤撞接了一個關於早期女導演相關的計畫,開始和老一輩的從業人員還有女性影像先驅的生命故事有了交集。從開幕片到閉幕片,是打開影史的一種方式,也是橫跨70年的回望和致敬。 日本女性映画先行者:田中絹代 慧:田中絹代總共有六部作品,這次選了三部,有趣的是三部都和愛情有關,乍看之下好像沿用了一個很常見的愛情通俗劇的架構,但實際去看每部片都沒有這麼單純。 《月昇物語》 庭:這部算是田中絹代影片裡面比較輕鬆的一部,由小津安二郎和劇作家齋藤良輔共同編劇,她不光是拍出劇本裡面的日常,也拍出一種戀愛的文學性。 這部片有非常美麗的月色,會有一種被閃瞎的感覺,那個月色真的太美了,兩對戀人會在不同時刻漫步在月光下說,「月色好美喔!」女生就回:「真的好美喔!」,不斷重複這樣的對話。看的過程可以大概數一下他們到底講了多少次,隨著她們感情不同的狀態,會有不一樣的方式講月亮好美,那種欣賞的場景、情感也都不太一樣。 飾演小妹的北原三枝,也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戰後太陽族電影的女明星,大家應該要進到戲院去看電影修復後的她的美貌,導演真的拍出了女性的角度,像是生氣的小動作,情緒的複雜、她的任性、可愛,這些都是非常有趣。 《阿吟大人》 慧:這部是田中絹代最後一部執導的作品,她特別去挑戰了一個當時難度高、被公認為資深導演才能拍的時代劇類型。時代背景非常特別,選定基督教在日本被迫害的時期,把宗教奉獻、慾望激情的母題融合在一起,她從對宗教奉獻的「忠貞」的「貞」對應到女性「貞節」的那個「貞」這點出發,卻由此開展出一個非常展開的敘事空間。 這部片的女主角有馬稻子也是這部片的製片,她和另外兩位女演員創立的獨立製片公司實際執行這部片的製作,試圖在電影的體制裡面打造一個更為友善的空間。 總之田中絹代的片子真的是非常難得,很高興過了6、70年她的片終於好好地被修復、好好地被看見,在很多國際影展、大型機構放映巡迴。 在邊緣聽見世界 慧:今年非常榮幸邀請到大大樹音樂圖像的負責人鍾適芳老師擔任客座選片,這個單元真正的精隨在它的英文,就是SH(O)UT UP,聽見音樂人的聲音,也要聽見被噤聲的聲音。 《噤地搖滾夜》、《不存在的歌聲》、《我想聽你歌唱》 前三部短片都來自伊朗,在伊朗女性不可單獨獨唱、獨奏,只能群體表演且觀眾需要是全女性,但即便如此,並不代表女性樂人就不在,也不代表沒有人想挑戰這個界限,這三部劇情短片都是在闡述這個被噤聲的日常,怎麼樣去尋找發聲自由。 《愛,死金與海妖》 慧:這部片來自黎巴嫩,雖然不像伊朗有很明確的禁令,但當中角色的處境還是非常的艱難。在黎巴嫩只要跟西方音樂有關聯,都有可能被打壓,包含搖滾、重金屬,這部片是關於黎巴嫩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全女性重金屬樂團。在看見大局勢的難之餘,你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很微妙的情愫,忌妒、曖昧還有拉扯,很真誠的一部片,推薦給大家。 《調頻姐姐們》 慧:沒有聲音可能也會發生在你覺得不可能會發生的地方。調頻姐姐們介紹了西方音樂史上沒有被好好認可的女性音樂人,總共十位,每個人的經歷都非常地驚人,都是前方的開拓者,但很可惜的是,她們在生前或許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甚至創作沒有得到credit,這部片讓大家去看到這段被噤默的歷史。尤其適合很 nerdy 的電子音樂粉或者是技術控,如果不是也沒關係,光是看這群奇才怎麼在電子樂還沒被清楚定義的時候,看見新的可能性,然後爆發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非常地驚人。 《德比夏的異響世界》 慧:這部片把調頻姐姐們十位音樂人其中一位拉出來講,Delia Derbyshire,她創造了 Doctor Who 神秘博士的電子配樂,那時候造成大轟動,但她在生前都沒得到應得的 credict,直到過世後作品才被發現藏在麥片盒裡,她的貢獻很後來才被認可。 《龐克之詩:帕蒂史密斯》 慧:Patti Smith,相信很多人都認識,這部片其實是部電視紀錄片,它用全面性的方式去介紹帕蒂史密斯,但也不要小看這樣子的詮釋方式,你以為你很懂她,但是你去看這部片,永遠可以看到你所沒有發掘到的面向。裡面也包含很多早期從未公開的畫面和經典演唱會的現場,不管你對帕蒂史密斯熟不熟,我都滿鼓勵大家進戲院看這部片,光是聽歌,相信就非常值回票價。 《以她之名:凱倫道頓》 慧:凱倫道頓(Karen Dalton)是藍調民謠傳奇,她是在過世後才被封上最不為人知的偉大歌手」的稱號,她拒絕商演又不喜歡進錄音室錄音,音樂之路非常坎坷,中年後潦倒街頭。她留下的資料畫面、錄音少之又少,關於她的身世也充滿很多未解謎團。生前身世坎坷,死後一場大火又燒毀了她的遺物。兩位導演花了7年的時間製作,即時捕捉到一些她生前的詩詞、日記,找出僅剩的畫面和錄音,試圖去拼湊出凱倫道頓生前的模樣,光是看她寫的詩所開展的另外一個宇宙就很驚人,這部片真的非常驚人,大家不要錯過! 《我的龐克老媽》 以:這種傳記紀錄片,最難的就是導演必須在自己跟主角之間找到獨一無二的關係,不然會很單純像是電影的幕後花絮,這部片就是有這樣的特殊性,因為導演就是這個龐克樂手 Poly Styrene 唯一的女兒。Poly Styrene 是英國龐克界第一位以有色人種女性的主唱身分風靡英國還有紐約地下龐克圈的人,可以想像這在她活躍的7、80年代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這部片不只是一個音樂人物的傳記紀錄片,也是一個女兒透過母親的死亡,開啟了一趟重新認識她媽媽的過程,透過女兒的自白還有她媽媽的日記來敘事,逐步串起這位龐克歌手、一位母親、一位有色女性的樣貌,可以說是一個母親跟女兒共同寫出來的故事。 微塵顯影 慧:接下來想要介紹一個很幽微的單元「微塵顯影」,這個單元跟今年的「遊歷」主題非常有關係,把我們習慣的去背動作反向操作,好好看見一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事情:關於我們跟世界的關係、人跟人的關係、我們跟所身處的城市、跟環境、物件之間的關係,這些都存在在我們周遭,但平時很少去正視它們。其實關係不見得都是那麼地簡單,它可能是帶出很深層的痛或者是已經失去的,但也有可能是非常愉悅的狀態,這個單元其實很簡單,就是邀請大家慢下來,沉下來好好地去感受。 《EAMI》 以:你很難用語言跟文字描述的一部片,必須到大銀幕感受,它的聲音設計還有攝影都非常的美、魔幻。這部電影主要透過一個住在巴拉圭的少女EAMI,從她的視角去描述她的原住民社群查科,她的家鄉是地球上森林被砍伐速度最快的區域,不僅經歷過非常黑暗的殖民歷史,現在依然是被資本家高度開發的環境,導演用一種非常魔幻寫實的風格帶出相當當代的母題,對人類世、非人生物的思考,以及去殖民等議題,這部片也得到了今年鹿特丹影展最佳影片金虎獎。 庭:接下來三部算是有三個滿有趣的、滿不一樣的主題,第一個是「改變/變遷」、再來是「永恆」,還有「逃離」。 《城市五線譜》 庭:城市五線譜的主角是一座城市,布拉格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歐洲歷史非常悠久的城市。但導演不是給你一種觀光式、奇觀式的凝視,她是用一種詼諧、反期待的方式,去處理她所看到的這個都市正在經歷的改變一種懷舊和進步之間的狀態。 你可以感受到攝影機好像就是住在城市一角的居民,由內而外在看這座城市,一種生活的鏡頭,看到城市裡面的人是怎麼樣面對自己的日常、如何想像他們的未來。這部片是黑白影像,緩慢地記錄它所看到的改變中的政治、景象,可是都是用一種非常日常的視線去處理的,這個城市的改變看似緩慢,但當地居民卻還不一定有能力可以去處理這個改變的速度。 《萬物遺跡美術館》 庭:我自己也滿喜歡這部片,它是很沉靜、很舒服,又很古靈精怪很可愛的一部紀錄片。主要在講一個已經離開了的女人,她叫做賽諾比亞,她會把所有可以看到的東西,都帶回家變成她自己的藝術品,她的房子就像一個美術館一樣,陳設了所有她的創作。每位看似平凡的女性,她們心裡或許都有像這樣子一座美術館這樣豐富、獨特的天地。 整個觀影感受就很像去到外婆家,聽外婆跟她的朋友坐在門口聊八卦、聊生活,旁邊有鳥叫聲、狗叫聲,是一個很適合你在戲院裡慢慢享受的一部片。 《卡塔葉時光》 庭:這部片也是我非常推薦進到電影院去看的,它講的是衣索比亞的卡塔葉的歷史和交易,片名「 Faya Dayi」 意思就是幸福的誕生,是在採收卡塔葉的時候會吟唱的句子,導演慢慢地去追溯這個在衣索比亞利潤最高的經濟作物,是在甚麼樣的勞力壓榨、政治暴力壓迫的現實下被生產出來的。 這部片最出色的其實是它的美學形式,在人類學式的紀錄片裡面,通常對影像或聲音過分的執著有時候會是一個問題,可是這部片很特別,它是導演非常熟悉的環境,所以有餘裕在風格上做特別的處理,加上卡塔葉這種很迷幻的物質,整部片會讓你感覺很迷幻、煙霧繚繞這樣子。 《碎裂的風景》 以:這部片也非常特別,整部片都是使用導演小時候拍的家庭錄影帶素材構成,前半段是這家人相處融洽、幸福的樣子,但到了後段一切的事情就開始走樣,這台攝影機拍下導演快樂的童年,也拍下了1995年她的家鄉發生的,一場傷亡非常慘重的軍工廠爆炸案。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僅是一個家庭電影,也是一部災難電影,更是一部成長電影。導演雖然經歷這麼悲痛的事情,長大後的導演和小時候的導演聯手,將傷痛的經歷轉化成藝術的力量,讓我們透過這些影像感受到生命的韌性。是一部非常動人的成長電影。
時間:2022/9/16 (五) 19:30-22:00 地點:光點華山2樓多功能藝文廳 講者: 陳慧穎|女性影展策展人 卓庭伍|女性影展選片人 謝以萱│女性影展選片人 許耀文│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內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親、酷憶似鏡、懷念胡台麗、回收框架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親 慧:簡言而之,這單元收納許多跟當今時勢息息相關的作品,包含當今的社會狀況,現在各個國家正在風起雲湧經歷的一些事情,當前的關注、處境和挑戰。 《來幹電視台》 庭:這部片的影像其實是可以提供當時在烏俄衝突下的另外一個視角,因為他其實是從俄羅斯內部去看俄羅斯社會和政治氛圍的改變,他同時也是個有點瘋狂的作品。 關於俄羅斯最後一家獨立電視台的開始與結束,主角就是電視台的創辦人娜塔麗雅,她本身的故事就很適合做為紀錄片的主角,她原本的生活和政治毫無瓜葛,但她在一次突發奇想下決定要辦電視台,她才發現政治對她的生活有著無所不在的控制和影響力。導演本身也是電視台的創始人之一,所以可以清楚捕捉這個電台發生所有的幕後事件。片中可以看到這些工作人員努力的挖掘真相,對他們自己的未來產生期許,但在普丁的政權下,他們的夢想逐漸瓦解的過程,電視台也於今年三月停工。整體來看就是個很瘋很瘋的故事。 《誰跟你同在一起》 慧:我本身很喜歡的一部片,關於成長在歐洲的中東移民二代,從小就生長在歐洲,卻始終無法有一種無法完全融入的感覺。導演是1990出生的伊拉克籍的導演,本身也是在維也納成長、生活,自身的生命經驗讓她透過年輕世代的視角,描繪已經生活在歐洲地區的這些新一代移民,他們的身份認同掙扎。也是一個很瘋的片。關於一位庫德族裔女生和她的白人朋友們,女主角發現身邊的白人都比她還更想和中東的男性約會,穿上中東的罩袍,唱著中東的歌等等,覺得這樣比較潮比較酷,這是一種年輕世代對周遭現況和歐洲白人社會的虛假與不屑,而片中也有許多社群軟體的元素出現,年輕世代應該會非常有共鳴。 《雞湯與意識形態》 庭:這部片我真的要大推,真的沒有時間的話就看這部片。這部片的導演是韓裔在日本長大的梁英姬,她的作品其實都是從家庭開始,但不會結束在個人歷史,而是可以拓展到整個國家還有這個世界的歷史。 她的作品總是可以穿過堅硬的政治歷史和意識形態,還有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在感覺非常厚重的歷史和衝突之下,在抽象的政治意識下,她可以找到很現實的溫暖,我覺得作為一個導演她需要非常真誠的面對她自己還有她拍攝的家人才有可能做到。她的作品不會給人一種在剝削自己家人的感受,非常具有穿透性。 從導演之前的作品可以看到,她是非常相信民主價值的年輕世代,在日本長大的一個韓裔日本人,她非常相信北韓政府與父母有很深的矛盾和無法理解。因此這部片就是講述導演父親離開之後,她開始往返東京和大阪,去照顧她的母親的過程。在觀賞電影時,你會發現她媽媽雖然承載了這麼沉重的歷史,但她依然是個母親,彼此之間打破了意識型態的衝突與矛盾,看見真實的相處。是一部非常厲害的作品。 《河岸彼方》 以萱:這部片拍攝一位女性,她選擇離家,從被ISIS伊斯蘭國佔領的敘利亞北方小鎮逃到河對岸的庫德族自治區,加入庫德族自治區的全女性的軍事訓練營。 這部片最精彩的地方在於,提供一個我們討論伊斯蘭國、敘利亞、庫德族自治區很不一樣的視角,題材非常難得!此外,更透過女性的個人故事,對所謂的「自由」提出深刻的思考:嚮往自由獨立的當代女性如何在婚姻、家庭、傳統的社會宗教文化中面對那些矛盾與困難。然而,導演並不將傳統與現代對立,而是非常細膩地呈現這看似對立的兩者,其實是交織糾纏在一起的,呈現女性在其中如何以相當柔韌的姿態去面對。是非常精采的電影。 《純白之罪》 講述一個女生進到戒治所,發現自己與周遭的人都有所不同,她變成了好像是一個很奇特的存在,眾人寵愛、保護她,她好像擁有了特權,但她也將這些寵愛當作一個自我認同的投射,直到後來才才發覺這個投射是非常脆弱的。很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以一個戒治所的背景去描寫一個在社會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的現象,他人與自己的形象投射,還有「控制」這件事,無論是對身體控制也好,在親密關係或群體中的拉扯與限制,也牽扯到自我認同的部分,《純白之罪》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去描寫一個複雜的關係狀態,而這部片也在威尼斯也得到非常多獎項,非常值得大家去看。 《失聲譯語》 關於科索沃一位總是在幫人翻譯的手語口譯員,在她的生活上卻一直遇到失聲的狀態,她要怎麼突破重重關卡去尋找真正的發聲自由。 《炙熱的我們》 他除了是DMZ南韓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最佳韓國片之外,同時也是開幕片。這部片以他來做也是對韓國社會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講述一群大學生參與女性主義運動,在生活中實際「做性別」,他們在自己的學校舉辦的身體工作坊或是上街抗爭,或是單槍匹馬到街頭做一些快閃式的倡議行動,這部片很真實的去捕捉到新世代的韓國女性如何去做性別,尤其是回歸到亞洲的脈絡來講。因此有在關注女性主義在亞洲、韓國的脈絡的觀眾,可以特別留意這部片。 酷憶似鏡 慧:我們想透過這個單元思考一件事,當導演的性別已不再構成門檻,我們又該如何思考酷兒電影在女性影展的樣貌?我們也同時面對酷兒電影好像在各大影展、院線片都看得到的時候,他是否也在一個愈趨主流化的狀態?我們透過這個單元,希望回歸到一個很簡單的提問,到底什麼是酷兒電影?以及酷兒電影在影展脈絡下的定位又是什麼?這兩件事又是如何產生互相詰問的狀態。這也是今年在持續思考的一個很重要的命題。 本單元收錄當代與酷兒經典,當代的酷兒影像總共收錄了四部作品,經典片特別聚焦在三位酷兒先鋒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作品,他們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模樣?是怎麼樣開始的?當周遭還沒有很多所謂「酷兒電影」可指認,這些作品又是如何說出想說的故事?像《尋找西瓜女》和《親愛的奶奶,晚安》等作品都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這些去看當時最初對於酷兒電影的想像是什麼? 《閣樓上的秘密》 庭:導演從之前的紀錄片就開始從事檔案影像的挖掘,從瑞士紅十字會和丹麥政府當時他們從集中營帶出來的大量影片,他開始希望藉著這些影片、照片挖掘和辨識這些人到底是誰,其中她發現一位華裔女性的臉孔黃訥亭,他持續挖掘下去,就發現很厲害的故事,很有趣的是,這部片你所看到的東西都是由奈莉這個女性的孫女所留下來的日誌還有檔案資料去拼湊出來的,還有他後來去訪談一些認識這位華裔名流的一些軼事,所拼湊出來的歷史。他是一段非常迷人也非常史詩的一段愛情故事,看完會覺得如果這部片是一個異性戀的故事,可能早就拍成電影了,那為什麼這個故事卻沒有呢?整個紀錄片就是在講述兩人相遇的過程,可以看到一段珍貴的感情被深深的埋藏在這樣的歷史裡面,我覺得他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身而為人》 慧:很厲害的一部片,大家如果有在關注拉丁美洲的性別運動,就知道近年來它處於一個非常活躍的狀態,一位法國導演有感於法國近年來性別運動逐漸疲軟,因此決定前往拉丁美洲取經,因為那裡才是運動真正發生的所在。拉丁美洲還不斷的在衝破界限。阿根廷在跨性別權益方面其實是走在最前面的國家,這件事情或許很難想像,但其實是真的,它擁有全球最全面的跨性別權益保障。但不代表他們的法律走在最前面,社會就對應開明,社會的歧視就不存在,反之跨性別的處境還是相當嚴峻,還是得持續抗爭。我覺得這部片其實對身處在台灣的我們也很重要,讓你看到法律通過,歧視不會因此消失,抗爭還是得持續。本片聚焦於兩個主角,兩人的抗爭路線有所不同,但都是抗爭的一種方式。其中也看得出來在圈內圈外也有很多歧異之爭,圈內也會有隱性歧視,這些在這部片有很精彩的詮釋。 《他們的房間》、《沙灘情事》 這兩部作品都是來自於喬治亞。喬治亞對酷兒族群是非常不友善的,《沙灘情事》在當地放映時,外面其實還是有警察在站崗,阻止極右派團體和基督教會進來的,由此可見不友善的程度。這兩部片分別用紀錄片、劇情片的形式,互作補述,闡述了在這個不太友善的環境下,他們如何透過電影闡述他們的困境和經驗。 《去聽美人魚唱歌》 這是非常難得的一部片,在講述「當你有話想說,但是只是好像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但說不出自己到底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連名或型態都不了解的時候,你又發現自己崇拜的東西其實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在講述一個奇妙的狀態,關於藝術、創作、性別、認同的形塑追尋,非常真誠的一部作品,到現在對我來說還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電影。 《尋找西瓜女》 如果你對酷兒電影有興趣,卻不知道這部片,就有點誇張了,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酷兒電影,經典中的經典。如果說Jordan Peele現正上映中的《不!》(Nope)是在打臉白人好萊塢,那這部片更是強烈的打臉整個過去影史書寫的方式現況,牽扯到更複雜的種族、階級、影史、女性主義運動,以及性別的探尋,用輕鬆幽默的姿態去闡述一個極為複雜的核心問題,如果你還沒看過,或是沒有聽過這部片,一定要看《尋找西瓜女》! 《親愛的奶奶,晚安》 面對死亡,本身就是非常困難,本片闡述自己與奶奶之間的關係,記錄下奶奶罹患癌症後的家庭影像。這部片你說是酷兒電影嗎?是或不是,奶奶其實一直不知道她的女同志身份,但你又確實感受到這部片的與眾不同。基本上是一部會讓人爆哭的片,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描繪家人之間的情感,也用電影去陪伴奶奶最後的時光。 懷念胡台麗 胡台麗之於女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今年面對胡老師的逝世,不僅感念胡台麗老師在多方領域的貢獻,也是深深感謝她對我們女性影展一路的陪伴與支持,,因此決定有了「懷念胡台麗」的單元。我們特別選出她的三部經典作品,這些作品皆深具開拓性,對民族誌影史是相當重要的,透過這些作品,也透過老師在其中的身影來懷念老師。 回收框架 很榮幸受到Birds Eye View英國女性影像機構的邀請,與國際女性影展與機構合作,各自推舉近年來優秀的女導演作品,在這單元可以一次看到其他國家的片子,這些片會在各地相繼巡迴展出,台灣的代表影片是《阿紫》。
時間:2022/9/16 (五) 19:30-22:00 地點:光點華山2樓多功能藝文廳 講者: 陳慧穎|女性影展策展人 卓庭伍|女性影展選片人 謝以萱│女性影展選片人 許耀文│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內容:漩渦迷情、短短迷你群、台灣競賽、焦點影人:艾拉妮斯·奧柏莎溫 漩渦迷情 慧:漩渦迷情在講「性」,這個單元看似輕薄短小但其實耗了滿長的時間思考,不知道大家在2017年有沒有參加我們女性影展,那年我們放了女性視角的A片,放了鄭淑麗的系列作品,可以說是用張牙舞爪的作品來呈現性。 「觀看」跟「情色影像」之間的關係,還有「觀看」跟「被觀看」本身,其實它是在界線上很複雜的一個狀態,但我不是要去處理女性視角 ( female gaze ) ,而是試著在習以為常的觀看機制當中看見「之間」的狀態;在沒辦法清楚被定義,或是用很多的標籤、區域畫分都不足為用的時候,情慾跟性的想像與意義性能有更幽微卻廣闊的詮釋空間。 《情色戲院》 慧:當希區考克作品中很常出現的金髮女郎人設,開始在情色戲院賣票,她引起路人的注目,也成為一種擾動。過程中,她逐漸覺得情色戲院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對一切感到很好奇。但她有沒有可能把這個幾乎是異性戀男性專屬的場域,變成為她自己專屬的情慾探索之旅,而且這個情慾探索之旅還不是異性戀男性所意淫的版本,情色戲院其實就是要去探討這種非常幽微的情慾空間。 《殺心無忌》 慧:若《情色戲院》是戲院端,《殺心無忌》則是真的進入到情色片的拍攝現場。講述一對女女戀人的故事,從她們的故事呈現出色情產業的真實情況,這部片其實很瘋,要怎麼樣在色情產業現場講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導演用很游擊的方式穿梭在各個片場,演戲下戲都沒有明確界限,主角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對戀人,有虛構跟真實的成分在,但是全部都交雜在一起,演變成一個你完全無法想像會如何發展的一部片。 《軟小說》 慧:這單元還有一部長片長片是《軟小說》,看似單純編排幾位女性講述她們的情慾故事、感官經驗,可是你越聽越發現,即便每個故事都非常不一樣,每段故事卻都是緊密相連,甚至在質疑,或是拋出一些問題讓你去想像剛剛聽的故事是否完全正確,這部片就是很奇妙的一個作品,讓你去聽出情慾世界的不單純。 關於情慾的各種變異性,可以是非常愉悅,但同時也是黑暗到無法想像的狀態,這是Chick STRAND 這位女導演很重要的作品,一直都沒有機會可以好好介紹她,透過這部片也希望能讓大家多多認識這位女導演。 這次配合放映的還有一個節目,收入了四部實驗短片。希望透過形式實驗還有媒材的使用、技術層次來回扣觀看機制這件事情。 《人盡可夫》、《I-94》 慧:這兩部都是Bette GORDON的作品。《I-94》是她跟時任伴侶James Benning共同創作,這部片很奇妙,是透過光學印片的手法,去呈現一場從未同時同框的銀幕性愛;《人盡可夫》有點像是《情色戲院》的前導或是雛形,但同時關於Dorothy Arzner這位女導演早期的同名作品《Anybody's Woman》的歪讀。 《融合》、《移除》 慧:《融合》跟《移除》都跟膠捲的消融有關。前者是前幾年剛過世的大師級導演 Carolee Schneemann 的作品,模仿貓的中性觀看視角,去觀看她和伴侶做愛的過程;《移除》,則是重新運用拾得的情色影像,當其中的女性身體都被移除,你到底在銀幕上觀看到什麼?什麼被看見,什麼被留下? 短短迷你群 慧:我們今年也有一個短片輯的單元,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這裡的短片輯,都是萬中選一。 台灣競賽 耀文:平均台灣女性創作者都需要花6年到7年的時間才能去創作出下一部長片作品,那我覺得這都是台臺灣的電影圈還需要去努力的地方,提供讓更多好的電影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好作品的環境。 《廳下火》 首先我覺得大家可以關注的是廳下火,客家發音的紀錄片。我覺得大家在講平權運動的時候,都會覺得好像有一點遙遠,你可能要走到運動現場,在那個場景發生當中,才會有感覺。可是其實它也是可以很日常的,例如過年過節回家,去祭祖或者拜拜的時候,為什麼都是要以男性為主要的祭祀者,為什麼女生不能在前面,這是誰規定的?我覺得這個問題在這部作品當中有更好的回應,相對於現在大家比較能夠接受女性權益慢慢抬頭,性別平權的運動也慢慢不斷在進步當中,當中所收錄的世代對話是非常有意義的。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這是一部非常逗趣的短片,以喜劇的方式呈現一部荒謬又溫馨的母女和解故事,而剪接特色像現在新的IG功能一樣,為新世代的快速剪輯方式,輕快活潑的節奏對這部作品的劇情推進非常有效。 《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 若有關注金穗和北影,這部片都有入選,華燈初上的阿季在這裡演會打色情電話的媽媽,而她的女兒在販賣原味內褲,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對社會上大部分人來說相較歪斜的家庭,與主流價值相對立的存在。整部片沒有任何的批判,帶出底層的眾生相。 《軟弱的梨》 黃稚玲近期主演許多短片,包含了這次也入選的《悄悄告訴她》,除此之外她也演出相當多的影片,仿若女版劉冠廷,每個作品都表現的很好。本片的劇情、轉折以及演員表現都處理的相當細膩,是個溫暖的成長電影,推薦給大家。 《1/5400 單格舞曲》 這部片的導演張若涵前一部作品是《30歲之旅》,她一直以來關注膠卷的手作沖印,也曾去日本留學。回到台灣之後她發現原來台灣是一個沒有手沖膠卷工業的地方。 台灣還是比較偏向商業電影導向的,於是她就決定不如在疫情期間來親手製作這部電影。一部非常個人的電影,以自己本身去抵抗整個大環境及電影製作的演進,以及疫情之下靜默的世界。本片以黑白畫面,日語發音為主,喜歡實驗性質或是膠卷電影的觀眾可以特別關注這部。 《美國女孩》 阮鳳儀的短片《姊姊》也曾在女性影展放映。關於《美國女孩》可以提供觀眾一個思考方向是,大家都會討論它是一部成長電影,那我們有沒有可能以另外一個方式看到媽媽的角色,她需要的是什麼,犧牲了是什麼,付出了什麼,那時候的流行病SARS剛好也對應現在的新冠疫情,很多事情可以得到相映的辯證,同時可一併觀察女性在家中扮演的角色。 《悄悄告訴她》 非常夏天又清涼的一部片,發生在泳池,關於兩個女生有點曖昧說不清的情愫,能感受到兩位角色互動的溫度,彼此間說不破的那種感覺,導演曾《藍色大門》是她的啟蒙電影,導演對於性別探索的關注在裡面是看的到的。 《啪嗒》 這次很多片的都是媽媽跟女兒之間的探究,但是這部是爸爸對女兒,這部片的爸爸是屈中恆演的,他演出的爸爸有點鬼靈精怪,不同於以往台灣影劇的爸爸都比較嚴肅又沈默寡言,是一種威權的存在,但在這部作品中他和女兒很要好,像是共犯一樣隱藏著某個秘密。這部片的節奏也非常好,很推薦大家來看。 《講話沒有在聽》 剛剛說到爸爸,這部片主角也是爸爸,導演是李念修,她是業界非常資深的剪輯師,而他之前的紀錄片作品《河北台北》,在很多地方都看得到,這部片也再次證明了相當優秀的編導能力。在當中可以看到很多親情,也可以看到家人面對生死的真實表現,是個動人也幽默的影片,若大家曾經面臨親人的過世,觀賞這部片應該會很有共鳴。 《The scarf》 只有三分鐘的短片,是由倫敦電影學校的學生拍的仿默片作品,字卡和節奏都非常古典,像在致敬默片時代的所有東西,而片中有的翻轉是她在其中加入性別元素,我覺得是非常有趣的嘗試。 《鑽石水族世界》 記錄一個養蝦商人小杜哥,他去廟裡問東南亞適合的地方,神明跟他說菲律賓比較好,結果他去了緬甸,是一個男人違抗命運證明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回應到近年新南向政策的推進,除了台灣整體的文化和經濟以外,家庭的面向也有所連結,我們也看到在其中的一位女性小蘇的故事,可以從中去思索女性夾在家庭與職業中間,她如何從中得到平衡。本片也記錄下養蝦的過程,有點像實境秀的感覺。 《初始之光》 也是一部實驗片,媽媽在她出生那年拍了一堆拍立得的照片,導演重新透過創作去梳理這些照片,嘗試與過去的回憶對話,與媽媽做出一些呼應和連結。 《金方便捏》 是台灣競賽唯一一部入圍的動畫片,使用很多日常生活中一次性的消耗品,如牙膏蓋子,塑膠袋,免洗餐具等等做出可愛的食物停格動畫,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帶出環保議題。 《春暖》 這部片沒有什麼出乎意料的事件,關於大老婆與小三之間的對話,但是卻非常沉穩,有古典好萊塢的氣質,打光也有點像舞台劇,讓我想起柏格曼或其他很古典的片。台詞或劇情的鋪陳都會讓人訝異原來台灣有這麼沉穩的創作者。 《是日大暑》 她有另外一部片叫做《讀取中,請稍候》,有入圍今年的北影,她其實兩部片都有報,但我們討論後覺得這部更合宜,把很日系和KUSO的風格都運用進去,非常有趣。 《海與岸》 呼應到最近《華燈初上》,讓大家開始關注並正視性產業工作者,污名化當然還是存在。《海與岸》這部紀錄片就是性產業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去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與工作經驗,自己親自導正這個社會對他們的觀感。 《蓁蓁》 相較於前面是性工作者親自去說故事,這部是由旁觀者去紀錄的。這部片的導演在疫情前拍下萬華區的茶室街景,當中有些很奇妙的連結與投射,某次她突然想到這些茶室在疫情期間還好嗎?於是用用黑白照片和側拍把這些故事呈現出來。 焦點影人:艾拉妮斯·奧柏莎溫 以:今年是女影的焦點影人單元第一次做原住民導演。不只如此,這還是女影做過的焦點影人單元中,少數還活著的導演。我們常常會有種感慨是,為什麼女性電影工作者總是在過世之後才獲得應有的重視與肯定?比如去年的塞西莉亞・曼基尼、前年的烏克蘭導演琪拉・穆拉托娃,還有像田中絹代也是,她死後大家才開始重視她不僅是位演員,還是一位導演的身份。 所以,今年當我們在思考焦點影人人選時,艾拉妮斯奧柏莎溫這位北美阿本拿基族(Abeniki)的加拿大導演,就是非常重要的人選。其實每年我們在挑選時,都會自問: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做這單元?當然會有很多現實條件的考量。但這一次我們其實反向思考的是:我找不到在此時此刻的台灣,我們不做艾拉妮斯奧柏莎溫為焦點影人的理由。她太重要了,不僅是對原住民電影史,也是對女性電影史,紀錄片史更是,我們認識的電影史太偏重以歐美為主的西方、白人觀點了。而且,更關鍵的是,奧柏莎溫目前還活著,非常健康! 艾拉妮斯奧柏莎溫出生於1932年,前幾天她才慶祝了九十歲的生日!當我發現她從1960年代末、1970年代開始拍電影到現在,已經完成超過50部紀錄片與劇情片,然後她前陣子接受訪問時,記者問她,妳疫情這兩年都在做些什麼?目前手上有什麼新計畫嗎?她說,她現在手邊有八部電影正在進行!疫情期間,她其實哪裡也不能去,但她也閒不下來,我非常驚訝,想說這個90歲的老太太也太有行動力了吧,非常驚人。 艾拉妮斯奧柏莎溫不僅是當代最重要的原住民族導演,她也是一位歌手、族群運動者、教育改革的推動者,她成長於加拿大東北部歐達納克(Odanak)原住民族保留區,她見證原住民族從備受白人政權壓迫到族群運動風起雲湧,各種改變開始發生,然後到現在,以她自己的話說是「什麼都有可能」的時代。她總是在別人問她:「艾拉妮斯,妳怎麼看待自己這一生的成就?妳拍了這麼多電影,做了這麼多事情」時非常謙遜地回答:「我非常幸運,能夠活得這麼長久,得以看到這些改變發生。」 當我們回頭去看她成長的那個年代,雖然殖民時期已結束,但是殖民者的意識形態依然根植於主流社會中,從人們的不友善態度,到法律、社會制度等結構性的歧視,就會意識到她是經歷了多麽辛苦的過程,才能走到今天。她自己也說過,當你以為好不容易才翻過那族群的藩籬時,赫然發現,眼前還有另一道阻礙,那是性別的。她所面對的,正是這兩道厚重的、雙重的阻礙。 雖然,相較於其他原住民電影人、女性電影人或原住民女性電影人,她是幸運的,她於1960年代進入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FB)工作,擔任原住民題材顧問(其實簡單來說,就是需要有個相關的人對要拍的內容背書),但是她的幸運絕對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爭取來的。可以想像看看她當時身為一位原住民、而且是一位女性,在那樣的國家文化機器中工作,會遇到多少困難與挑戰,她回憶早期她要拍片時,是必須在各個部門間低聲下氣、忍受各種冷嘲熱諷,才能籌到一點資金拍她想拍的東西。但她沒有放棄,就這麼從七零年代開始,一部片一部片的拍下去,在體制內持續拍電影,幾乎可以說是推動並奠定了(北美)原住民紀錄片的基礎,參與並見證體制內的許多改革。 《利斯蒂古吉:鮭魚之爭》 慧:這部片講述漁獲權之於密克馬克族人 (Mi'gmaq) 來說在文化上、經濟上的重要性,也關於1981年政府動用警察聯合保育人員用催淚瓦斯突襲當地族人的這起爭議。艾拉妮斯在當時就聽聞會有這起突襲,她想要到現場去拍攝,但在通過層層NFB關卡之後等到她獲准前往已經太遲了。她只能運用官方電視台的畫面和當地報紙上的一張照片,讓她非常生氣。甚至當她提出希望做一些訪問,包括發動突襲的時任漁業部長,結果NFB高層說你只能訪問族人,不能訪問白人,這當然讓她整個非常生氣。。實際上這部片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拍攝上的爭取過程,她也實際訪問到了漁業部長,兩人之間充滿濃濃火藥味的訪談是這部作品的一大看點。本片也標誌她與NFB之間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翻轉,更凸顯本片重要性。 《坎那沙塔奇抗爭史》 以:這事件發生在1990年,魁北克原住民保留區坎那沙塔奇與奧卡村,當地居民為了捍衛家園,抵抗資本家興建高爾夫球場,與加拿大警方發生激烈的警民衝突。這衝突也凸顯長久以來仍然深藏在加拿大社會中,白人殖民者漠視原住民使用傳統領域等土地權利的問題;官方甚至出動軍隊鎮壓,當地的原住民莫霍克族(Mohawk)死守祖先聖地,與加拿大軍警展開長達兩個多月的奮戰。 這起事件震驚整個加拿大社會,甚至引發國際關注,而這部影片正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刻,導演帶著攝影機進到抗爭現場,與當地族人一起展開長期抗爭的第一手紀錄。是她最具指標性的作品之一,也被視為加拿大「第一民族電影的分水嶺」。值得一提的是,《坎那沙塔奇抗爭史》不僅呈現原住民和加拿大軍警的衝突,也呈現了魁北克政府在法語區,在加拿大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下,面對此議題的矛盾態度。 《我叫卡涵媞歐絲塔》 以:這部片則關注在激烈的肢體衝突抗爭現場之外的另一個「戰場」,即法庭,司法體系。《我叫卡涵媞歐絲塔》記錄這位名叫卡涵媞歐絲塔的原住民女性,紀錄她因為參與抗爭,而被警方拘留,結果因為她的名字,她那代表著原住民身份的名字,而讓她比其他人多被拘留了四天。此類關於司法制度的不公與歧視,也是奧柏莎溫長期關注的重要議題。她近幾年也拍攝了不少電影在處理這一塊。 90年代的加拿大跟當時的台灣類似,族群運動風起雲湧,保障原住民的相關法律、組織開始制定,例如1996年成立「加拿大原住民族藝術司」(Aboriginal Arts Office)、1999年成立「加拿大原民台」(The Aboriginal Peoples Television Network,APTN),除了影視以外,與原住民相關的藝術、文學、音樂也在這段時間蓬勃發展。 在奧柏莎溫開始拍電影前,她是一位歌手,一位說故事的人,她走訪北美各地的原住民保留區,到學校唱歌、說故事給孩子們聽,她走訪了超過一百間學校。因為她的成長經驗告訴她,小時候只要在課堂上老師提到原住民或者加拿大的原民歷史時,她下課後就會被其他同學欺負、嘲笑。但她說,孩子不是天生的種族主義者,人們之所以會有種族歧視,是大人、是教會、是學校的教科書、是這個社會教他們的。所以,她要告訴孩子另一種不同版本的故事,另一種歷史,關於原住民的歷史,讓原住民自己說自己的故事。 於是,她透過音樂、透過電影,其實這本質上都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她透過不同的媒介說故事,向人傳遞不同的生命經驗與價值。這可以說是她一輩子在做的事情。從1960年代開始到現在,未曾停止過。幾乎是種志業與使命。 《阿米盛典》 慧:他本身也是歌手,這部片有收錄她唱歌的片段。 這部片記錄下各地原住民在蒙特婁相聚,以音樂會的形式聲援克里族 (Cree)所遇到的灣區開發工程爭議。一方面可視為音樂紀錄片,但同時也是抗爭片。看得到原住民族為某一族面臨的難題團結起來去聲援他們,加拿大這個幅員如此廣闊,各地各族的地方千里迢迢來到這裡,也彰顯出不同族之間的團結情誼,在其中也收錄克里族 (Cree)對於這個開發爭議的看法與討論,同時也是一個抗爭片。 《悲傷男孩日記》 以:是我私心大力推薦,非常令人心碎的紀錄片。《悲傷男孩日記》從一位原住民青少年自殺死後遺留的日記、他的哥哥、曾經收養過他的家庭對他的回憶,試圖拼湊出他當時的處境。電影帶我們看見,社會對於原住民的結構性歧視,以及,一種「為你好」的姿態做出的行為,事實上很可能是種慢性暴力。 《大地母親》 以:超級超級必看的經典之作。是奧柏莎溫第一部紀錄長片,拍攝於1983年。她走訪北美原住民族各個聚落,拍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祭儀、歌謠吟唱、手工技藝等,特別聚焦在女性,各個世代的原住民族女性。這部電影,就像一個珠寶盒,收藏非常珍貴的文化記憶與人物的樣貌。裡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張張女性長輩的臉龐、她們說話行動的方式,以及待人處事的智慧,非常非常動人。是一部永垂不朽的經典。 奧柏莎溫除了拍大量的紀錄片以外,她也拍劇情片,值得一提的是,她拍劇情片不是為了票房、不是為了主流市場,而是為了兒童、為了下一代。她的劇情片是拍給孩子們看的。比如我們這次選的兩部劇情短片《聖誕麋鹿學院》和《森林奇遇記》都是。這兩部都是非常可愛、有創意的小品。 《聖誕麋鹿學院》 以:是她的第一部電影,創作於1971年,是奧柏莎溫和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小朋友一起合作的動畫,非常簡單,但非常棒!孩子自己說屬於自己的聖誕故事。從這些小朋友非常童趣的描述中,其實帶出很深刻的,關於「為什麼我們要慶祝聖誕節、這個節日與我們的關係是什麼,甚至是這個節日有多少殖民者色彩」這樣的思考。 《森林奇遇記》 以:是奧柏莎溫特地為一位很怕熊的小女孩拍的故事。電影描述一位很怕熊的女孩不小心在森林裡遇上一群戴著面具、奇裝異服的生物,他們一起探險,在森林裡度過一段美好的奇幻時光。這部片跟另一部我們這次沒有選映,但是可以說是她最自傳性的短片《When All the Leaves Are Gone》,都描繪自然萬物帶來的療癒力量。 奧柏莎溫曾經回憶她小時候很常被霸凌,唯有夜晚的夢境才是她感到最安全的時刻,她會夢到許多動物跟她一起在森林裡跳舞、陪伴她、保護她,其中最鮮明的是一隻像馬的綠色生物。而她目前也打算將她兒時與動物有關的夢境,製作成給兒童看的舞台劇。真的是馬不停蹄的創作! 對我來說,之所以想向台灣介紹奧柏莎溫這位導演,不僅僅是她對歷史、族群與社會議題的關注,更是她持續不懈地拍攝,紀錄、聆聽,這行動本身,這些積累成她的創作風格。不是透過形式手法來譁眾取寵,而是透過扎實的基本功,她長期在她生長的土地上,在國家機器內部直接介入族群歷史記憶建構的工程,不被其他人代言,而且最核心的,乃是她對人的關注。 她一直都非常積極地鼓勵年輕的創作者,她常會在不同的訪談裡提到她最近看了誰的作品很欣賞,這一點我非常佩服,因為到了她這種地位與年紀,依然持續關注新東西,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認為她的電影不是只給關注原住民題材的人看,而是任何人都非常適合看,因為她關注的,不僅僅是族群,而更是普世的,非常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