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影30 選片指南文字記錄【趴萬】開幕片、閉幕片、台灣競賽

 

 

【2023女性影展 │ 選片指南 文字版】


 

2023女性影展 選片指南

 

與談人:策展人 陳慧穎、選片人 卓庭伍、選片人 謝以萱、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唐翊雯

文字紀錄:楊詠琦、張元薷

 

今年是女影30週年,我們在1993年,第一屆舉辦的時候不叫女性影展,其實是叫女性影像藝術展,當時的狀態不是主打某個特定的人作為主辦人,而是一群藝術家、學者、倡議者,還有很多影像工作者集體合辦,今年想要呼應這種集體性的精神。在整個節目的編排當中,你也可以慢慢地發現,時間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單元中也有不同樣貌的呈現,如果大家對每個單元的設定想要有更多概念的話,我們專書每個單元都有請,比如作家、選片人或是藝術家來幫我們寫專文,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開幕片 Opening Film】

《大地母親》Earth Mama 主講:陳慧穎

本片在今年的日舞影展播映,在紐約MOMA新導演/新電影影展也是開幕片。故事背景設置在美國,講述一位已經有兩個小孩的小媽媽,兩個小孩都在寄養機構。但這部片其實不全然像是社會寫實片,我認為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美國可以說是非常底層的生活狀態,用一種像是神話寓言的方式呈現,但是又保留了一點的紀錄片的感覺。然後這部片以16mm拍攝,而且攝影師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攝影師,可以想像整部片的攝影風格非常地漂亮。

 

那這部片還有兩個部分很精彩,一是飾演小媽媽的這個主角,其實是一位奧克蘭的饒舌歌手,真的非常地厲害,很難想像他是第一次演出;另一點是導演本身其實也來頭不小,他之前是一名奧運排球選手,這部片是他的首部劇情長片作品,之前有拍攝過滿多MV、音樂錄影帶,還有很多短片,在短片的呈現上也有非常好的成績,比方說曾經被FOX等知名片商發行,甚至有很多機會能跟一線的音樂人合作等等。

 

【閉幕片 Closing Film】

《小嫉妒》Ama Gloria 主講:謝以萱

這部片是今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雙週的開幕片,在影展期間就很受到觀眾的好評,是一部非常暖心、揪心的電影。主角是一個六歲的女孩,他心愛的保母要離開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於是在某一年夏天,女孩就吵著要去保母的家鄉,維德角找他。這部電影講的是主角如何因為他熟悉的人離開了,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在面對這種分離的時刻、在新的地方建立新的關係時,那種脆弱但又強大的情感張力。

 

雖然講述白人小孩跟非裔保母,這種角色組合的電影其實也不少,可是這部電影很難得的是,直接地面對小孩的負面情緒,就如同片名小嫉妒,到底小孩的嫉妒心是什麼樣子?從嫉妒心出發,他又可以長出什麼樣動人的能量?同時本片的監製,是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長期合作的製片,那瑟琳.席安瑪就是拍《燃燒女子的畫像》還有《親愛的同伴》的導演,這部電影其實滿有席安瑪電影的神采,但是又長出自己很獨特的個人敘事風格。

 

【台灣競賽 Taiwan Competition】 主講:唐翊雯

 

台灣競賽短片輯#1:《Afterlife》、《鷺鷥河》、《六月雨》、《跳繩》

《Afterlife》《鷺鷥河》The Egret River

這兩部短片在講的都是某一種寂寞,《Afterlife》是一個守墓人的故事,《鷺鷥河》則是一個保全在城市裡,雖然是日復一日的生活,但他有一種自己在守護的小小浪漫;其實《Afterlife》也是,雖然身為一個守墓人好像很是寂寞,可是在一個大家看似不會特別有情感連結的地方,他卻對這個地方有著很深的情感。

 

《六月雨》Summer Rain《跳繩》Sister

這兩部作品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呼應,一個是姐姐跟弟弟,另外是一對姐妹,相信大家如果你有你手足,常常會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產生一些既愛又恨的情感。

 

台灣競賽短片輯#2:《大夜》、《哭聲》、《游墓》、《海都是海》

《大夜》Night Shift《哭聲》Fear Kills

《大夜》是一個護士每天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但他想要尋找情慾上的出口、流動;《哭聲》則是人被關在各個不同的房間裡,卻想像出來很多難以形容的恐懼。在《大夜》裡,我們看到這個女子在城市中穿梭,找不到他情慾可以呼應的對象,但《哭聲》卻在密閉的空間裡產生各種對世界可怕的想像,另外兩部的視覺相差滿多的,大家可以互相比較看看作品間的異同。

 

《游墓》The Nomadic Tomb《海都是海》The Tomato Girl

第一次看到《游墓》的時候非常驚艷,它是一個很奇妙的動畫短片,採取了墳墓作為非人的主角,但這個墳墓會到處跑來跑去《海都是海》運用許多複合媒材的設計,採取一個有點幽默的角度,以挖苦自己的方式,甚至到了有些尖酸的程度看待自己的認同,讓觀眾感受到,這個東西是我經歷過的,是我在這次短片裡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也是臺灣導演比較少用的敘事方式。

 

台灣競賽短片輯#3:《觀景窗裡》、《瑪麗快跑》、《食髓花》、《春水奇譚》

《觀景窗裡》In My Eyes《瑪麗快跑》Run! Mothers

《觀景窗裡》是一個女兒在懷念他父親,在框內跟框外去尋找父親的蹤跡與記憶,一個比較詩意的作品。《瑪麗快跑》其實當時我在公視時就有選了這個作品,很開心看到他現在拍成了。臺灣的短片都會有一種跟著時代流動的潮流,比如說前幾年常常會是長照相關的議題,再過幾年就會是移工的議題,可是這部短片讓你看到另外一種面向。

 

《食髓花》Implantation《春水奇譚》The Last Sho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很老的經典恐怖片叫做《異形奇花》,可能是只有我這個年紀的才會看過吧,他是在一個街角的小店,有花長出來會吃人的故事。《食髓花》其實有一點這樣的味道,然後因為他有些所謂低保真的視覺敘事跟處理,也有些像是七八零年代的復古式的的科幻片或恐怖片的變形。《春水奇譚》因為今年是第一年參加女性影展,我過往的想像可能還是比較偏於女性、去陳述女性情慾,或是受到父權社會影響的一些反思。但是《春水奇譚》是一個女性導演講男人的性器官這件事情,這個性器官可能是很沮喪的,可能是老態龍鍾的,跟性器官對話這個奇想非常有趣。

 

台灣競賽短片輯#4:《泅》、《島影》、《人之初性本善》、《最後三十天》

《泅》Set Sail《島影》The Island of Us

通常對於回憶,我們都會有一點近鄉情怯吧,可是《泅》是一個對自己祖父很浪漫的作品,其中運用的動畫技巧,穿梭現實與過去祖父發生的事情,再加上他的客家口白都非常動人,是一個很溫暖人心的短片。那《島影》是去年金穗的得獎作品,余聿導演是文策院支持方案裡面我們非常喜歡的一位動畫短片導演,他所運用的技巧跟故事結構,都非常厲害,。

 

《人之初性本善》Lust of Life《最後三十天》30 Days

《人之初性本善》裡面我們會看到不斷露出的美麗的身體,還有各種主角對於自己身體的禮讚,我覺得一個成年女子可以這樣擁抱自己的身體,在台灣社會是少見的,雖然你可能在社群媒體上會看到這樣的人,但當他真實地呈現在你面前,這樣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身體,大膽跟毫不遮掩,我認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紀錄短片。《最後三十天》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對身體的焦慮,可以說是已經接近奇幻的憂慮,這正反映了我們對自己身體成長過程當中的不安。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Unknown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也許會讓人聯想到今年滿流行的一部片,當然《本日公休》是一個設定好的場景,但如果你喜歡《本日公休》的話可以參考看一下《沒有名字的理容院》,因為它更為生猛,也更可以看出一個在城市邊陲的樣貌與故事。

 

《哈勇家》GAGA

跟《沒有名字的理容院》沒有血緣關係的互相羈絆比起來,《哈勇家》是家族形成的社群,兩部作品有著奇妙的呼應,可以作為相互參考。陳潔瑤導演在這部片用了許多素人演員,導演是怎麼統合演員的表演,當中有專業演員也有素人演員,又要如何在看起來很自然的流動當中,放入自己的視覺美學,如果有機會再看第二次,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欣賞。

 

【屬於我們的城市 Our Queer City】

 

這個單元算是我們常設的酷兒單元,這次酷兒片數量雖然沒有很多,但每一部都真的是精挑細選。以前可能把酷兒作為他者,但現在我們改成另外一種視角,成為「屬於我們的城市」,看當它的時間,化為空間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KOKOMO:未至之城》Kokomo City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導演叫做D.史密斯,他其實是一位相當成功的音樂人,過去曾兩次獲得葛萊美獎提名,他也為知名歌手如凱蒂佩芮或者是小韋恩擔任音樂製作人。但是他跨性的這個過程,竟然讓他有點像是被逐出音樂的圈子,他在這個非常艱辛的過程中慢慢決定要拍這部片,產生了他的首部影像作品。

 

另外有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這部片有其迫切性存在,因為其中有一位受訪者,在拍完這部片後被槍殺,某種程度上提出跨性別族群在美國的真實處境,發生這件事也讓導演深深感受到,拍這部片有著非常必要的一個原因。

 

《UKI》 主講:陳慧穎

同樣在講慾望跟城市之間的關係,《UKI》裡面動用了很多遊戲引擎和3D動畫,或是特地打造出擬仿的、很塑膠的質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鄭淑麗的作品,2017年有來過女性影展的人可能會稍微熟悉一點,當年有放映他的兩部作品,《I.K.U.》跟《體液》,《UKI》其實就是2000年的《I.K.U.》的續集,大家也不用太擔心沒有看過前作會不會看不懂,因為我們這次跟失聲祭有特別的合作,是電影再混音現場演出,除了失聲祭的音樂展演外,也會放映《I.K.U.》的導剪版,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

 

《赤耳殺機 (2K數位修復)》Flaming Ears 主講:陳慧穎

這部片是1991年的作品,由三位實驗導演一起拍攝完成,有著非常低保真的風格,因為用超八攝影機拍攝,裡面有種自製手工感跟低成本的感覺,他其實是要拍一個有點像實驗科幻片的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他的手作感與很多實驗手法,讓觀眾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異質性的空間。導演之一是阿什莉.漢斯.舍爾,是現在非常知名的一位跨性別藝術家,大家可能會認識他畫家和裝置藝術創作者的身分,但更早期的時候,他拍了非常多的實驗電影。

 

《LESVOS:我們的家》Home Ground 主講:卓庭伍

《LESVOS:我們的家》是關於首爾一間叫做Lesvos的女同志酒吧,也是南韓第一間公開的女同志酒吧,更早期有一些比較地下的茶房或酒吧,可能會被查緝等等的。它一開始九零年代中期的時候,本來是在麻浦區一個地下室的咖啡廳,女同志社群中一個人的媽媽開的,後來就轉做女同志酒吧,幾年後到了2000年左右,輾轉搬到了首爾的新村,也是同志活動的範圍之一的新村公園附近,就在那邊開了大概有20年。

 

然後Lesvos這個名字其實是個公開的秘密,因為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詩人的沙芙出生的島嶼Lesbos,也就是Lesbian的英文字源,因為在韓文跟日文V跟B通同,便取作Lesvos。它的英文片名Homeground,傳遞出這個地方對酷兒來說像家一樣,友善、溫馨,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這是對南韓的同志歷史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部片。

 

《成為家人的我們》Silent Love 主講:卓庭伍

它是非常細膩、溫柔的一部觀察式的紀錄片,導演以一種比較不侵入的方式,跟被拍攝者之間非常親密的距離紀錄下,關於兩個女人和一個青少年,成為一個非典型家庭的過程。

 

起初拍攝時,女主角是35歲,他弟弟14歲,也覺得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了,但在拍攝幾個月之後,導演才知道他的女主角在柏林有一個女朋友,這個女朋友後來也加入到家庭中。因為女主角需要爭取他弟弟的監護權,但同志戀情在波蘭那邊是不被認可的,他們因此需要隱藏彼此的戀人關係,這整件事也就讓拍攝變得比較困難,導演也一度非常猶豫,這個秘密關係是不是不應該被拍成紀錄片?等於是可以看到導演跟攝影機前三個人物,一起分享長達四年中發展出的生活和情感,在影像跟內涵都是非常動人、非常有溫度的一部作品,作為紀錄片的拍攝,還有紀錄片的倫理來說,也很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