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影展台灣競賽觀察:創作能量爆發,題材跨出舒適圈,走向國際
文/林珏竹(台灣競賽遴選評審)
1896年的第一屆現代奧運,女性不被允許參與,選手皆是上層階級白人男性。歷經百年性平運動,無數女性為自身權益及話語權奮鬥,2024年巴黎奧運開幕典禮上隆重以十位對世界有舉足輕重影響的法國女性之鍍金雕像,向全世界女性致敬。
第31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的台灣競賽,收到134件作品,包括劇情、紀錄、動畫、實驗及跨界作品,其中長片數量更突破以往收件紀錄,在在證明越來越多的女性創作者,已能突破現實困境,爭取更多的資源,透過影像述說他們的故事。
身為影像創作者,若看到社會發生重大問題,是否能以鏡頭控訴社會的不公?是否能肩負起社會責任,藉由影像創作產生影響力?今年紀錄片投件相當踴躍,如何明確讓觀眾了解拍攝主題、導演想表達的觀點,則考驗紀錄片創作者對於事件的掌握,以及梳理所有拍攝素材後,是否能試圖找到清晰可見的思考脈絡。長期耕耘紀實影像的資深影像創作者曹文傑及林琬玉,《島上》以長片篇幅記錄蘭嶼達悟族人的生活,並以新舊視角反思蘭嶼面臨觀光產業發展所造成的文化衝擊;《窗殺》記錄鳥類因無法在飛行中辨識高樓大廈的玻璃,高速撞擊而導致受傷與死亡。短短的篇幅令人反思:作為強勢物種的人類,我們如何與其他生命共生?而《春圃家書》是導演賴禾盈與家人的親身經歷,因父親被指控貪汙而入獄,女兒拿起攝影機記錄父親的故事,希望查出真相、換回父親清白,這一記錄就是七年。身為同志的導演,也在片中開始反問自己拍攝的真正動機。
女性在異國生活,除了面對文化衝擊外,身分認同跟隨不同的個人際遇發展,也會有不同的面貌。由台灣、菲律賓、韓國三國合製的《XiXi》是導演吳璠歷時五年的作品。他記錄在柏林相遇的藝術家XiXi多采多姿又不受拘束的生活,觀眾也在片中看到不同世代女性的人生困境與情感糾結;而旅居比利時的導演朱韻恬,以《初始之地》記錄一位被荷蘭家庭收養的台灣、奈及利亞混血女孩。因長期感受到環境與自身的疏離,決定踏上台灣土地,盼能與原生家庭重啟對話,為自已長期漂泊的心找到出口;香港籍導演陳祺欣的紀錄實驗短片《15》記錄下疫情時代以來異國遊子的心境。片中模糊的影像、充滿各種線索的環境音及對話聲,帶領觀眾走進她的私密日記。
在高齡化及少子化衝擊下,創作者也將鏡頭聚焦於當代年輕人的就業處境。梁珮綺的畢業作品《脫遊》,記錄一位無家可歸的青年,在家庭背景與人生經歷的交互影響下,不如一般人幸運,他必須與現實搏鬥,不斷煩惱接下來居無定所的日子;而來自中國的導演戴薇,以非典型紀錄片《著陸倒數》記錄在底層徘徊,找尋人生樂趣與意義的年輕人們。與其以同情角度紀錄被攝者,導演選擇以超現實手法,呈現少年們在逃離艱困現實的足跡;而年僅18歲的林意婷,作品《林家小院》與高中同學共同製作,無論是攝影技術或剪接技巧,皆已超乎素人影片的水準,以自身生命經歷為題,娓娓道出所面臨的生活困境,其創作未來值得期待。
本屆台灣競賽單元也不乏充滿創意、挑戰敘事結構的作品,導演楊婕的《地獄催淚部》找來國寶級大師金士傑飾演慈父,不知自己已死去而前往陰間機場,陽間的女兒必須達成「地獄催淚部」的規定,他才能順利「登機」離世。不少片段富含黑色幽默,父女「愛說不出口」的矛盾卻不時刺激觀眾的淚腺,是一部將千篇一律述說親情的老套故事,以新穎手法包裝核心議題的動人之作;已參與數個國際影展的《馬語》,以極簡鏡頭加上奇幻手法,呈現女主角心境,實際將一隻馬帶進公寓拍攝,飾演女主角的范曉萱與馬的互動是本片亮點;《跳舞的人》聚焦在學校裡的年輕舞者,如何面對嚴厲又會PUA的指導老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跳舞動機;《棉被山》以細緻的影像,呈現眷村空無一人的房間,對家人滿滿的思念傾洩而出;《那奶水綻放之地》導演王丹丰費時七年製作,動畫引用各類宗教故事及禁忌符號,表達當代女性的困境;《甜蜜迴圈》則為一部輕鬆小品,擁有奇幻又不失可愛風格的畫風,敘事簡單又極具吸引力,呈現出台灣兒少內容少有的風格。
由彭紫惠、王品文雙導演執導的《春行》,已在各大國際影展放映且獲獎,述說一位失去伴侶的男子如何面對親人驟逝的悲傷,以及獨居的寂寞;《青春並不溫柔》則是導演蘇奕瑄的首部長片,將時空背景拉到九〇年代,呈現青年學子面對學校體制,爭取言論自由、創作自由的抗爭,反思性別認同與自我覺醒的成長愛情故事;最後想特別提及《不會跑步的人的跑步方式》,由在東京就讀導演創作的蘇鈺淳執導,是部關於導演想拍公路電影卻受阻的故事,全片以日語發音,並在日本拍攝製作完成。
當今,必須鼓勵台灣女性創作者勇於拿起攝影機,拍攝自己想說的故事,但在國際影音串流平台為王道,內容策略採取全球化的年代,也必須開拓視野對準國際市場,了解國際正在關注的議題,而不要僅追逐舒適圈的議題。台灣畢竟是個很小的市場,若我們影像工作者不走向世界,世界並不會走向我們。評選過程感到欣慰的是,今年入選作品團隊已跨出他們的舒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