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時此地」到「異地共時」:
海都電影社(南韓)、女性影像協作社(墨西哥)、育甘塔電影集社(印度)與桑科法電影與錄像集社(英國)
文/趙正媛
自六〇年代以來,當新左派的變革思想席捲全球,各類議題的抗爭烽火也多國蔓延,這是比起單打獨鬥,更相信「集體」的時代。許多響應「婦女解放」精神的電影團體,亦在相近的時間點,現身世界各地。本次影展的焦點單元,有別以往環繞單一作者的策展方式,轉而聚焦在活躍於七、八〇年代的女性主義集社海都電影社(韓國)、女性影像協作社(墨西哥)、育甘塔電影集社(印度)與桑科法電影與錄像集社(英國)的影像實踐。
這些經由「集體共作」完成的影像,不僅反映創作者對各地社會情境的研究觀察,有些在當年更直接參與公共倡議,肩起教育和反抗的任務。然而,當集體性的烏托邦光環散去,這些影片泰半在時光中受塵封遺忘,直到近年掃描修復,才重回大眾視野。時至今日,觀看這些如時空膠囊,封存過往願景的影像,還能為後至的觀眾帶來什麼啟示?我認為關鍵在於,當來自不同國度的影片在此並置,它們便不只是歷史檔案或他國案例,重心更從個別運動、創作者的「此時此地」,移至他們與「異地共時」的盟友間的多重關連。
「韓國電影裡沒有女人。」來自梨花女子大學的海都電影社,於1974至1979年,受驍勇善戰的蒙古公主的故事啟發,製作多部16mm實驗電影。初次公開放映,即是韓國影史首次實驗電影及全女性創作的影展。成員在活動上各自揮灑,以影像結合繪畫、劇場和學術發表的展演形態,一面劍指主流影視對女性的歧視,另一方則渴望以藝術表達,掙脫壓抑的社會氛圍。影展選映五部海都電影社的短片,皆是創辦人韓玉熙執導。《窟窿》作於團體成立之前,敘述一個人掉入社會現實黑洞,乘月光與幻想遠走,卻在喜悅中用繩自盡。此後,韓玉熙不再拘泥於敘事結構,而頻繁混用動畫、超現實、紀錄片等不同手法。如繩的意象延續到《三伏犬》,從抽象的線變成人類的臍帶,再成為攀附人一生興衰的時間軸。《2分40秒》和《色度》則分別從宗教雕塑和彩色影像技術,演繹現代國族建構的殘酷與輝煌。《未刪減版》更化被剪刀不停「cut」的膠卷為象徵,呈現女性創作者反覆自我審查,卻仍欣喜凝視倖存片段的心境,戲劇化表達他們經歷的挫折,以及和社會黑暗斷絕的覺悟。
在墨西哥,女性議題的運動路線,則深受美國、義大利女性主義影響。如具有心理學和影視專業的羅莎・斐南德茲,在1975年創立女性影像協作社前,即飽讀各家論述,也曾發表社論分析墨西哥女性處境,這也形塑團體日後將電影用於轉化現實、揭露社會機制的方向。影展選映兩部斐南德茲執導的影片,深入當時仍被視作禁忌的墮胎和性暴力議題。《女人辛事》交錯呈現女學生尋找醫生執行墮胎的戲劇片段,和另一名女性陳述墮胎時遭遇侵害的證詞。片末結合剪報、統計資料、現實手術畫面,和多國女性抗議的靜照,製造衝擊的現實效果之餘,也讓在地運動銜接起全球女性議題的脈絡。《沉默不在》亦以混合劇情、紀錄和多種媒材的形式,處理性暴力議題。而除了倖存者證詞和路人街訪之外,團隊也至獄中訪問了性犯罪者,而使他們遭受其他組織非議。但對斐南德茲來說,重點不在於妖魔化犯罪者,而是認清暴力的結構和常態性質。由成員碧翠絲・安德勒執導的《廚房惡夢》也傳達這樣的精神,戲劇結合自白派詩人普拉絲的詩句,呈現一系列女性無償承攬家務,又受盡苛刻的心酸日常事件。
印度第一個女性主義電影集社育甘塔,在印地語有「改變」和「新時代」之意,崛起於後緊急令(post-emergency)的民主轉型期。早在參與式或社區影像變得普及,而交織性成為今日共識之前,育甘塔即與工人、農村和達利特女性為主的非政府組織深度合作。以影像為女性抗爭提供支持的行動方向,和女性影像協作社相似,但育甘塔的影片更著重在教育功能。如《家事革命》重演家務女工受剝削的情境,片中也示範向雇主表達不滿的作法。弱勢團結的力量則是另一重要面向:在《菸草燎原》中,團隊跟隨菸草女工的指示,重演他們過去串連多家工廠的大規模罷工。數千女工在歌聲齊唱中,相依入睡的畫面,十分動人。然而,團隊也注意到女工為參與抗爭,往往需向家暴和更多家務妥協。此時未能觸及家內問題的遺憾,推動他們接著製作戲劇短片《純屬虛構?》,演繹婚後女性的自我價值,受夫家剝削而消磨殆盡的過程。隔年,完成紀錄生態女性主義先驅的《蘇迪莎》之後,團隊即因資金用罄解散。成員中的蒂帕.譚拉傑和攝影師納烏洛澤.康斯特,仍持續製作探討印度社會議題的紀錄片。《非生之罪》即是他們和前成員阿布哈.芭亞合作,掀開國家計畫生育政策的重層黑暗。此外,影片也紀錄一群身心受創的弱勢女性的聚會,他們互相分享也繪畫創作,為影像帶來重新想像自由的身體、慾望與愛的可能。
本次也選映了英國桑科法電影與錄像集社的作品《熾狂追憶》,由創社成員莫琳・布萊克伍德和特納獎得主艾薩克・朱利安共同執導,延續八〇年代英國黑人女性運動,對種族、性別和階級交織壓迫的詰問。電影不僅重塑女性和同性戀者,在過去黑人運動和父權結構中的角色。採用情境劇敘事和空間隱喻,凸顯社群內部複雜性的同時,更創造出解構傳統觀演關係的新的主體性實踐。最後,正如迦納阿肯族符號「Sankofa」所寓含的「回首探尋,從自身獲得智慧」之意,透過重返、比對與連結,這些相似又相異的影像實踐,除了藉此補正對影史的認識,也是回頭撿拾,那些在身後一度錯失,卻十分珍貴,且總是溢出既有知識範式的思考與行動。
趙正媛 CHAO Cheng-Yuan
影評寫作、獨立研究者。關注紀錄片、實驗電影、影像與媒介理論,和冷戰地緣政治。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電影研究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碩士。紀錄片研究計畫曾獲Bill Nichols Documentary Scholarship,研究論文〈群島東亞:電影否定性與(後)冷戰風景〉獲2022世安美學論文獎。第八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近期影評文章見於「放映週報」與「關鍵評論網」,不定時更新筆記於Letterboxd (@nageeni)。Email: nobidaku@gmail.com
A film critic and independent scholar who works in the areas of documentary cinema, experimental film, and Cold War geopolitics, CHAO received her second MA in Cinema Studies from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and her first MA in Taiwan Literature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he was awarded Bill Nichols Documentary Scholarship and 2022 SANCF Thesis Award for her thesis. Her articles have appeared on Funscreen and The News Lens. Occasionally she posts her notes on Letterboxd (@nagee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