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女性電影?
文/王裔
女性角色之於影像創作,有些人說她們是溫柔的、是純真的、是感性的,然而隨著對性別定位的認知不斷地拓展與改變,過去這些依附女性的標籤不免流於刻板俗套,而試圖去尋找女性電影應該有的一種樣貌似乎也顯得徒然。
當我們談論女性電影時,更為重要的應該是正視電影界長久以來性別權力結構的嚴重失衡,近年來,不管是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BFI)定期舉辦的 「Woman with a Movie Camera Summit」,亦或是本屆法國坎城影展女導演與作品比例「突破性」的提升所引發的廣泛討論,皆凸顯打造一個積極鼓勵女性創作者的產業環境已是普遍共識,而我想這也是台灣競賽獎的核心宗旨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全球電影工業,特別是對資金與資源往往相對弱勢的獨立電影來說更是首當其衝,幸好,好的故事不會被疫情隔離。不限縮題材、不盲從形式、不拘泥語言,今年的台灣競賽獎入圍作品再次展示了女導演們爆發力十足的多元創作能量,對其身處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脈絡提出了敏銳觀察與深刻反思。
過去一年來在各大影展斬獲多項大獎的《哈勇家》承襲陳潔瑤(Laha Mebow)長期對自身原民文化的關注,講述在家族長老哈勇阿公過世後,面對內外接踵而來的挑戰,哈勇一家人對部落代代奉守的泰雅傳統精神GAGA重新的思考與實踐,無疑是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台灣電影之一。林宇嬋的紀錄長片《沒有名字的理容院》則是部生猛有力的驚喜之作,將鏡頭對準了桃園虎頭山下的理容阿姨們,記錄了她們如何在這人來人去的洶湧江湖安身立命。兩部長片作品無獨有偶皆透過對小人物的生活寫照,映射出時代變遷下,傳統信念與當代社會價值碰撞的大命題,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
多部短片刻畫了家庭關係中的相愛相殺,《最後三十天》以十歲女孩思婷的視角,在面對新生弟弟奪走父母關愛的威脅加上懷疑自身罹患絕症的憂慮,童言童語地帶出青少年對生死觀的初探;《跳繩》中妹妹小婕努力想追上姊姊的步伐,藉此尋找認可;而《六月雨》則捕捉了一對姊弟有趣的日常互動,三部作品皆以青春為旨,細膩地描繪手足間難以言說微妙的競合關係,是許多人共同的成長記憶;另一方面,《瑪麗快跑》由菲律賓幫傭瑪麗陪著意外懷孕的僱主女兒前往墮胎展開故事,帶出關於母親角色扮演的多重思考。實驗短片《海都是海》雜揉了動畫與紀錄片,藉由作者的成長自述和與母親的對話,猶如一齣家庭悲喜劇般企圖對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的母愛提出激烈詰問。
人性慾望與歡愉也是許多導演關照的主題,《大夜》以一名夜班護士使用交友軟體的經歷為主軸,打破了過去少女情懷總是詩的浪漫敘事,剖析都會女性對愛情的憧憬與落寞;與前者的懞懂大相逕庭,紀錄短片《人之初性本善》揮別異色獵奇的眼光,帶領觀眾直入AV女優Oro香汗淋漓的性愛世界,是對女性情慾與成人產業正面積極的大膽告白;而如同泡泡糖般色彩斑斕的《春水奇譚》則是部大鳴大放的荒誕喜劇,不僅討論了極少於銀幕上呈現的老年世代情慾議題,腦洞大開的角色形塑與美術設計更帶來絕佳的笑果。
入圍作品中也不乏對類型片的嘗試,《哭聲》以隔離酒店一間客房內傳出的神秘哀嚎為背景,探究眾房客在創傷與恐懼之間的拉扯;《食髓花》營造出頗有八〇年代邪典片《異形奇花》的詭譎氛圍,譜寫了孤獨少年作家深陷靈感與名聲的搏鬥而步入癲狂。
此外,數部動畫作品討論了迫切的環境議題,《鷺鷥河》中的大樓警衛默默守護著水泥叢林裡的秘密淨土,但終究逃不過都市開發的怪手,發人深省的點出人與自然生物相互依存的辯證,不管是劇情結構或動畫執行皆相當出色。同樣以自然萬物的生命循環為題,停格動畫《島影》透過精緻的手作偶和攝影鏡位調度,打造一個富有詩意、充滿異形生物的奇幻世界;而《游墓》則以一座墳的浪漫逃亡隱喻萬物的生生不息。
有重生的喜悅,自有對逝亡的懷念,《Afterlife》結合多種視覺語言回望造墓人金太郎的家族故事,也觸及城市變遷下傳統習俗的改變;《泅》以童趣的手繪風格,藉由孫女對爺爺的追憶娓娓道出一個台灣世代的打拚奮鬥;短短三分鐘的《觀景窗裡》如幻燈機般閃過一張張的老照片,搭配導演的真摯獨白,傳遞對已逝父親無盡的念想,是部極具情緒感染力的佳作。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女性電影?」我把這個問題鍵入了ChatGPT的對話欄,性別未知的he/she/they果不其然的給了我一篇洋洋灑灑教科書式的樣板答案,我在想,即便是號稱網羅世間一切信息的人工智慧似乎也沒辦法提供一個貼近現下、有溫度與生命力的答案。
如同當代性別認同的恣意流動,影像敘事理應該是持續進化的,女性電影的本質既是邊緣聲音的突圍,也是對單一化主流論述的反抗,過去30 年來,何其有幸,我們有女性影展與我們一起,在這片土地上跟著一群拿著攝像機的女性創作者還有觀眾們為女性電影的光譜添上更多的色相。
王裔 Yi WANG
英國Queer East亞洲酷兒電影與藝術節總監與策展人,自2020年創立以來,Queer East每
年於全英超過15個城市展映來自東亞與東南亞各國的酷兒電影、實驗影像與表演藝術作品。
王裔也是一名文化與創意製作人,參與策劃與執行多個歐洲與英國表演藝術團體的國際巡演。
他的工作與策展興趣聚焦在性別與酷兒影視、跨文化劇場藝術以及創意產業。曾任英國Iris
Prize同志電影大獎、丹麥MIX哥本哈根酷兒影展等電影節評審,並於英國多所大學與文化機
構、電影節等擔任活動與談人和客座講師。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品牌、媒體與文化研
究所。
The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Queer East, a London-based festival that showcases
boundary-pushing LGBTQ+ cinema, live arts, and moving image work from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d its diaspora communities. WANG also works as a creative producer in
performing arts with primary interests in marginalized voices and intercultural produ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