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王國與其被揚棄的塵埃、皇冠、向日葵、街頭、晶體及其他
文/ 區秀詒 (藝術家)
「昨日我身處影子的王國。但願你知道在那裡是如此奇怪。那是一個沒有聲音,沒有色彩的世界。土地、樹木、人、水以及空氣,那裡的一切都像浸泡在單一的灰階裡。灰色的天空撒下灰色的陽光,灰色的臉上灰色的眼睛,就連樹葉也都是塵埃般的灰色。那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影子。那不是動態的而是其無聲的光譜。」俄國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於1896年第一次看完盧米埃兄弟的電影後,隨即發表了一篇題為〈影子王國〉(Kingdom of Shadows)的文章。文章裡透露出作家對於灰階與生命枯竭意象的連動關係,卻意外地道出約莫近70年後人類才抵達的月球色階。亞歷山大.馮.洪堡曾經提出這樣的說法,「月亮的灰白色光強度經常改變,取決於照射在地球上的日光,有多少被遍佈沙漠、沙草原、熱帶森林和荒蕪岩石地面的連綿陸塊,以及遼闊的海洋表面反射出來。」這段話提示的,即月光是反射的反射。高爾基所見證的電影裡的灰如果跨越70年後,更像是某種具穿透性的影像寓言。宇宙中的月球吸收了地球的日光反射,再映照回地球上人類眼中。高爾基所看到的灰色的塵埃,或可以說是反射的反射之後結晶而成的影像晶體。反射的反射,正是早期影像機器如暗箱(camera obscura)經過多次實驗後的成果。如果說灰色隱喻生命的影子,則遲到的影像晶體,在今年女性影展「即溶宇宙」以生命的影子讓反射的反射所呈現的動態實驗得以顯影。
實驗(experiment)一字和經驗、體認(experience)來自相同的拉丁文字根,皆意指「透過反覆的嘗試獲取知識」。1960、1970年代順應著影像機器從膠卷過渡到數位的關鍵時間點,電影自誕生以來接近70年後經過反覆的嘗試,終於在劇烈的動盪中提煉出無論是對於膠卷或數位的精彩影像實驗。時間又過了50年,影像實驗早已從過去對於媒材、影像機器的純粹式追尋,躍至拆解生命的影子此一階段。影像與其概念在歷經無數次掏空、揚棄的反覆過程後,重新安置與建構我們無論是做為觀者還是創作者,對於實驗影像所反射出的多重思辨面向。「即溶宇宙」正揭示了其中部分可能。
蘇・弗迪胥《今日種種》的第一個畫面,從主觀鏡頭式呼吸的身體開始。隨著其作品隨筆式的敘事展開,觀眾或許可意識到那是弗迪胥母親年邁的身體。活躍於1960到1990年代的瑞典女性實驗電影創作者甘佛・尼爾森(Gunvor NELSON)曾在一部1991年的作品《Time Being》凝視年邁母親的生命緩慢消失。《今日種種》的起始畫面,頗有某種與《Time Being》跨時空對話的意味。弗迪胥在影片裡以手持且非高解析度攝影的方式撿拾生命街頭不同的風景,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喧囂、旅行的美好、把年老母親接到紐約的反思等。就如裡頭的對話,「嘗試看見裡頭的美」。
黛博拉・史察門在《召喚(致芭芭拉)》將實驗電影的兩位代表人物瑪雅.黛倫和芭芭拉.漢默爾曾經揚棄的影像與計畫,重建成某種跨世代生命暗影的反射。正如片名所暗示的被揚棄或未完成,Vever取自瑪雅.黛倫生命終結前的影像終點站海地,獻給曾於1975年在瓜地馬拉拍攝卻從未在其作品使用過瓜地馬拉所拍攝影像的芭芭拉.漢默爾。《最終幻境》則將焦點轉向礦物和晶體,以其主觀視角敘述進化與滅絕的過程。做為資料庫的礦物,剝離自地球光源的母體,影片以神秘又接近科幻的敘述方式,回望晶體所反射的世界終點的末世寓言。黛博拉・史察門在《最終幻境》裡重述被太陽所揚棄的一部分落入地球形成晶體,像是對於高爾基影子王國某種反面的辯證。高爾基筆下剝離自真實的影像褪去顏色,形成灰濛濛的暗影。《最終幻境》裡剝離自太陽的晶體,在神秘的氛圍中閃閃發光。
費德里卡・弗莉亞《摩天幻影》將1970年代北美洲的旅遊宣傳影片,透過重新翻印、手沖影片、拼貼、刮擦等多重手法,在層層的色彩疊合、遮蔽乃至於膠卷影像最忌諱之塵埃再現及作者意識的反射之中,城市景觀如記憶般的剝離與脫落在近乎神經質的節奏中重複地浮現、消失。村岡由梨則藉由《眼球人》裡從眼球滋長的向日葵為隱喻,鋪陳女性的私密歷史與對於生命降臨的感性反射。
新加坡導演陳彬彬的《走走》,回望了其友人行為藝術家王良吟行走系列所指涉的政治性,及新加坡女性於日常「行走」的生命景觀。街頭如果可視為公共空間的標誌,則在行為藝術從新加坡公共空間被揚棄、遮蔽、淘空的時代,王良吟以其街頭行走行動,藉由看似日常的身體能量,反射、映照出政治操作的荒謬行徑和對其的隱性抵抗。最後,希臘導演埃維・卡洛吉羅普洛借用了古波斯國王薛西斯在現今希臘帕拉馬造船廠凝望其艦隊的壓倒性失敗的故事,將《失觸港口》架構在相同場域的當代時空。《失觸港口》陳述了一則秘密如暗湧般流動的詭異故事。在身體接觸被揚棄的船廠,工人們彼此以眼神對話,最後因為意外而跨越了身體觸碰的界線。因而被放逐的三人,恍如薛西斯凝望著失敗的艦隊一般,在逐漸遠航的漂流物上,凝望著與人類親密情感剝離的曾經夥伴們。
「即溶宇宙」單元鋪陳了生命暗影的多重反射,從街頭開始,過渡至記憶、礦石晶體、城市高樓、向日葵、再回到街頭,並以海上漂流作結。這個單元展開了從個人私歷史到不同面向歷史敘事,從地面到被宇宙揚棄的生命生成的,擺盪於掏空、揚棄、疊合、重新建置的奇異光譜。 高爾基的生命暗影與灰濛濛影像,在這裡經由跨越時空、世代、情境的反射再反射,或許已可窺見某種反動的曙光。
區秀詒 AU Sow Yee
出生成長於吉隆坡,現工作、生活於臺北。創作主要以錄像、觀念、裝置等混合形式,探討和擴延影像與影像製造以及和歷史、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近期參與展覽包括:2023沙迦雙年展、2022釜山雙年展、廣東時代美術館「離岸之歌」、東京森美術館「太陽雨:從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柏林HKW「2 or 3 Tigers」、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Asian Film and Video Art Forum」等。
Born and raised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AU now lives and works in Taipei, Taiwan. Her works were exhibited in 2023 Sharjah Biennale, 2022 Busan Biennale, MMCA (Seoul), Mori Art Museum (Tokyo), HKW (Berlin), Shanghai Rockbund Art Museum, Singapore Film Festival, BACC (Bangkok) and various other exhibitions and screenings. She co-founded Kuala Lumpur’s Rumah Attap Library and Collective i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