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間游移・飄散世代

我們希冀的,只是能在一起生活不分離

文:謝以萱

 

大疫之年,人們多少感受到移動與聚首的不易。然而,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由在許多人的處境中,早是難以企及的夢。輾轉流離於機場海關、暫時收容所、駐外使館間,那印著身份與日期的文件,是許多家庭殷殷期盼之物,一紙輕薄卻承載著生命的重量,轉瞬之間卻是漫長無盡的等待。

 

 

《世界人權宣言》宣稱人民有遷徙的自由,而我們都了然於心,事實並非如此。難民、移工、移民、街友、新住民,這些標籤化的指稱往往讓我們迷失在生冷的名詞背後,感受不到有溫度的人。

 

 

本單元帶領我們重新看見,無論是基於何等政治經濟因素離鄉背井、顛沛流離的人們,為了安家所經歷的故事。

 

 

導演伊娃・木娃德《以愛為家》聚焦一對伊朗伴侶,他們帶著孩子尋求庇護,身份申請受到敘利亞內戰影響,驟變的政治局勢,未來充滿變數。在《春日將盡》中,導演伊莎貝爾・蘭貝蒂拍攝的家庭則因為都市開發,人們被迫離開自己胼手胝足打造的家園。

 

 

兩部電影皆細膩刻劃個體的遷徙自由面對官僚體制時的艱難,單純尋求平凡生活的想望,卻是國家與財團視而不見、意圖撚除的對象。揣懷未知的等待,流逝的時光在個體身上留下不可逆的痕跡。我們觀看電影的同時,能如何理解真實的生命轉換成銀幕時間?當影片中的人對攝影機說著「無法確定明天我是死是活」時,我們能否體會真實世界的下一秒很可能即是生離死別?

 

 

其中有幸的,或能盼來與親愛之人相聚的一天。導演伊柯娃・姆桑吉的《遙遠的重逢》講述破鏡重圓的移民故事,呈現美國非裔移民家庭的普遍處境。為逃離戰爭、貧窮,人們前往異地打造家園。然而,當代社會只顧壓榨勞動力,不願提供安身立命的環境,許多家庭被迫分離,被迫快速接受語言文化、宗教信仰與社會環境的差異,而公民身份上的不完整,更加劇移民融入社會的困難。

 

 

《秘密盒》開啟從未在世代間言說的家族記憶。經歷黎巴嫩內戰的視覺藝術家雙人組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和哈利勒.喬雷吉對此種離散經驗並不陌生,在他國落地生根的移民家庭,心繫故鄉的同時,也在異地重建起家的意義,移民第一代與年輕世代間的文化認同矛盾,時常在生活中顯影。

 

 

這些令人心碎的故事,呈現國族意識形態的粗暴、新自由主義社會的殘酷、制度的不完善與虛偽。然而,卻也讓我們看見,無論環境多麽險惡,唯有愛,能夠解放禁錮的靈魂,緊緊將人們相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