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單介紹

衰弱症 The Asthenic Syndrome

琪拉・穆拉托娃 Kira Muratova 1989 蘇聯 Fiction 黑白&彩色 153分鐘 俄羅斯語 DCP
播映日期 播映時間 放映地點 參加影人 級數
10/17 16:20 光點華山1廳 輔15
10/20 13:30 光點華山1廳 輔15
10/23 18:50 光點華山1廳 輔15
★ 1990 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一名女子為丈夫辦過喪禮後,一直無法走出抑鬱歇斯底里的狀態。鎮日哭笑跌宕,試圖摧毀周遭的一切——包括自己,人生活像一場噩夢。即便這夢魘到頭來僅是一場電影,銀幕之外卻是更難耐的現實,整個國家疲乏困倦地像罹患了集體精神衰弱症,人人都在四處宣洩負面的情緒,一名教師發現自己即使避入精神病院也無法稍減難耐,唯有靠不斷渴睡、不停入眠尋找平行時空的可能。穆拉托娃在蘇聯瓦解前夕拍出別開生面的政治諷刺末日寓言,大肆戳破所有舊世代的想像。當年拍罷旋即遭禁,卻無礙其摘下柏林影展銀熊獎殊榮,被後世譽為蘇聯時期最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電影鉅作,亦是眾所公認穆拉托娃生涯中最重要的史詩級經典作品。

導演

琪拉・穆拉托娃 Kira Muratova

琪拉・穆拉托娃(1934-2018)

蘇維埃/烏克蘭電影史中最具開創性及影響力的重量級女導演。從影長達半個多世紀,創作時程橫跨蘇聯解體前後,在艱辛的環境中仍創作不懈,以二十二部電影的創作軌跡開闢出獨一無二的傳奇生涯。

若與同時期的作者電影相比,穆拉托娃的作品可說是最具多元面向及爭議性的,不僅無畏諷刺時政,更常以永劫回歸的悲觀史觀展現生命本質的荒謬性。不時聚焦於非典型女性角色與殘缺的愛情,電影裡的世界往往是醜陋、殘酷又荒蕪。從早期情感細膩的黑白片,過渡到浮誇的裝飾主義,再到影像結構的極致實驗,作品中總是充斥著矛盾色彩,讓美醜永恆並行。在破爛中尋覓詩性的同時,卻不忘以狂妄的方式反詰人類的生存意義。 其自由不羈的影像手法及特立獨行的電影風格更是與當局所要求的社會寫實主義相去甚遠。從首部獨立執導的作品《萍水相逢》開始,便經常性慘遭禁演,部分作品一禁就是數十年,即便在自由度相對高漲的戈巴契夫當政時期,其史詩級鉅作《衰弱症》依然難逃遭禁數月的命運,也令她成為戈巴契夫治下唯一有作品被禁映的蘇聯導演。有鑑於此,外界對於她的認識與政治發展的轉向緊密相連。直到非常晚期,穆拉托娃的作品才得以受到肯定與重視,並陸續獲得坎城影展、柏林影展、盧卡諾影展等大型國際影展的肯定,在國內則榮獲五次俄羅斯電影界最高榮譽「尼卡獎」,以及烏克蘭最高國家文化藝術殊榮「舍甫琴科獎」的肯定。

導演的話 ▾

琪拉・穆拉托娃 Kira Muratova

1967 Brief Encounters

1971 The Long Farewell

1978 Getting to Know the Big, Wide World

1983 Among Grey Stones

1987 Change of Fate

1989 The Asthenic Syndrome

1992 The Sentimental Policeman

1994 Passions

1997 Three Stories

2001 Minor People

2002 Chekhov’s Motifs

2004 The Tuner

2007 Two in One

2009 Melody for a Street-organ

2012 Eternal Homecoming

Director: Kira Muratova

Producer: Mikhail Lampert

Scripwriter: Aleksandr Chernykh, Kira Muratova, Serhii Popov

Cinematographer: Viktor Kabachanko, Volodymyr Pankov

Editor: Valentyna Oliinyk

Sound Design: Elena Demidova

Oleksandr Dovzhenko National Centre

o.prokopenko@dovzhenkocent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