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彌:見證台灣影視五十年
文:魏時煜
2019年夏天,經黃玉珊導演介紹,我有幸見到久仰的李美彌導演。7月31日我和密西根大學教授桑梓蘭首次去拜訪她,工作沒開始,李導演就請我們去君悅飯店吃豪華的日式料理,我們都覺得受寵若驚。李導演平素簡樸,但保持職業女性氣派,熱情招呼我們幾個外來的研究者。當我們提出要系統地瞭解她五十年目睹和經歷的台灣影視創作,並寄給她訪談大綱時,她顯得很驚訝:「你們怎麽把我的事搞得那麽清楚?」她喜歡導演工作,但爲人低調,因此連維基百科詞條都缺失了太多的信息,我們的訪問大綱其實包含了很多疑問需要她解答。和她交談的時候,記憶的閘門一經打開,很多人名、片名衝口而出,但有更多後來才慢慢想起。
一問一答之中,李導演鮮明的個性慢慢凸顯出來。因爲我們來訪,李導演找出遺忘已久的電影相冊和幾個大文件夾,都是她的劇組成員精心製作的。翻開那些相冊,拍攝過的場景、合作過的演員、劇中的一幕幕,隨著她的解説,映入眼簾。文件夾裡面除了海報、宣傳冊子、剪報,有當年報導過她的報刊雑誌,還有她在香港開辦的「謙記(香港)影片公司」的註冊文件與演員的合同、預算表、帳目記錄等難得一見的「文物」。我可以想象這些「文物」可以帶給研究者們怎樣的興奮。
九月下旬我再來臺北,和李導演漸漸相熟,才知道她從不把工作夥伴或朋友帶回住所,我們竟是她在信義公寓居住35年來的第一波訪客。我因爲怕在外面拍訪問周圍的噪音無法控制,提出在她家或在酒店,結果第一次我就和梓蘭、錄音師、攝影師四人登門叨擾。後來我來到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透過典藏組三位專員的促成,李導演把她過往的電影資料全部捐獻給了影視聽中心。影視聽中心藏品雖多,但是上世紀七、八零年代女導演的劇情片,除了汪瑩有一部,楊家雲和劉立立各有十來部,其餘資料並不多。李導演的捐獻,在很多方面都是巨大補足。如果說當時有什麽遺憾,就是李導演獨立製作三部電影的原拷貝似乎不知所終。
作爲紀錄片導演,李導演資料中我最喜歡的是工作照,因爲其中展現了拍攝現場很多具體細節:用的是什麽樣的攝影機、導演在攝影機的什麽位置、攝影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狀態、導演如何給演員説戲、内景燈光的設計等等。在不能用DV拍攝幕後花絮的年代,工作照會給我很多文字記錄以外非常直觀的訊息。李導演雖然身材嬌小,菸酒不沾,也沒有叱詫風雲的態度,可是氣場仍是導演的氣場,影響到拍攝現場的氣氛:劇組成員都能認真工作、又充滿歡樂。她的百來張工作照,相對她參與過的作品數目不能算多,但是從她1969年入行做場記,到後來獨當一面拍電影,以及綿延四十年的電視導演生涯,李導演的工作照也構成一冊豐富的「影史」。
到了2019年10月,影視聽中心回饋給李導演一個喜訊:原以爲無處可尋的三部電影,全部找到了膠片拷貝。拜中心同事的關照,12月初我再到臺北,竟有機會在中心的放映廳看到初步修復的《未婚媽媽》和《晚間新聞》。和李導演一同觀影之後,導演又請我們用膳,一起交流觀感。畢竟是四十年前的作品,導演也有些緊張。但事實上,故事發展、情節起伏、演員表演的情感掌控,李導演都做得很專業,因此我們並沒有覺得這兩部電影很舊。對我們來説,最大的感動來自她不同於八零年代初期台灣社會寫實、社會批判電影的手法。她會用紀錄片式自然流動的鏡頭,去捕捉與真實街景融為一體的演員,也敢於用看似與劇情關聯不密切的街景日常,反襯劇中人的情緒。她每部電影的攝影師都不同,風格也有差異,但以上這些特點貫穿了三部電影。到第三部《女子學校》,因爲她對屏東女中的熟悉,所有鏡頭的取景、構圖都幾近完美,女孩子在走廊上、老師的辦公室裡,軌道上不聲不響的移動鏡頭都用得恰到好處。
三部影片經掃描和數位修復回到本來模樣,2021年透過女性影展率先展示給台灣觀衆。這三部作品不僅記錄了台灣,也記錄了八零年代初期亞洲都市女性的風采。當時冷戰格局開始鬆弛,中國剛剛結束文革不久,台灣社會還相對保守,李導演放棄在香港和邵氏合作的機會,留守台灣,嘗試突破言情片框架,在大銀幕上呈現女子學校、未婚媽媽之家、時裝公司等女性烏托邦,豐富了華語電影的女性形象。電影中呈現的從豆蔻年華的清純女生、到二十出頭的未婚媽媽、到三十而立的女總裁,是美彌寫給女性的情書。同時,影片中女性面對的問題,有些到今天仍未解決,這些電影依舊帶給我們必要的思考。
拍攝電影之外,李導演早在1975年就加入電視製作,先以副導演身份拍攝《寒流》,同年又獨立執導話題新鮮的《美國草地人》,成爲台視最年輕的女導演。在電視製作方面,她也有多部關注女性的作品,包括《女作家選集》中的三個90分鐘單元劇《七孔笛》、《窮巷》和《感情的債》,改編自香港作家亦舒同名小説的單元劇《我的前半生》,中視40集台語劇集《姐妹情》,以及華視的台語電視劇《面黑陳的女兒》等。1995年,她還無師自通拍攝了文建會紀錄片《山海的子民》。1998年,她為中視製作導演的電視連續劇《月老笑姻緣》獲得午間檔收視冠軍。1999年起,李導演就開始在兩岸拍電視劇,口碑良好,導演了連續劇《問情》 和《秋潮向晚天》。李導演還給兩岸三地的製作人牽綫,策劃了《陸小鳳與花滿樓》,七十歲才想到退休。但隨著她的『台灣都市女性三部曲』上映,她會不會延續她的電影夢呢?